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2月3日,有“程朱闕里” “洛閩溯本”之稱的黃山市屯溪篁墩古村落,地下發掘出土的清代乾隆皇帝賜字的洛閩溯本牌坊構件開始上梁,這意味著這座珍貴牌坊的修繕,進入關鍵階段。
2019年5月底、6月初,篁墩村民在清理村莊環境中,出土了清乾隆年間建成、被毀于上世紀60年代并埋在地下51年的“程朱闕里”石坊大量構件,其中包括“程朱闕里”坊上的“洛閩溯本”字,程顥、程頤和朱熹的石刻,以及一個失蹤51年的狻猊等。洛閩朔本坊為清代乾隆皇帝玉璽及賜字,轟動一時。
“程朱闕里”在徽州的文化地位極高,石坊構件的挖掘以及篁墩保護利用等工作得到省、市、區、鎮各級政府的高度關注。有關部門組織徽學專家學者在篁墩召開了現場會,在牌坊殘件收藏地(程氏統宗祠)安裝了視頻監控探頭,安排專人看管。
黃山市文旅局就成立了篁墩洛閩溯本坊保護工作專家組。黃山市程朱理學研究會程氏文化委員會會長程伯孚老人代表委員會將一萬元人民幣交與篁墩村支部負責人,褒揚他們做的貢獻。
對這座牌坊的修復,專家稱要以修復文物的態度與要求實施,盡量修舊如舊。
對于牌坊修復時使用了部分新石料問題,施工單位及黃山市文物部門稱,因部分原料遺失等原因,用了少數新石料,后期會進行相應處理,確保牌坊風貌的傳統性。
徽學專家陳繼騰稱,實地調研、考察,更充分的認識到篁墩之于徽州文明的源頭意義,“洛閩溯本"坊具有徽州文化的標志性頂層價值特征,其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的厚度與高度是獨一無二的,更是神圣的、祟高的、博大的。修復方案深入考證原址歷史空間演變,尊重歷史格局肌理,并運用現代修復新技術,結合篁墩風貌整治使其創造性轉化成鄉村振興的文化活力空間。
徽州篁墩以前屬于歙縣,現在屬于屯溪,是有近2000年歷史的徽州古村。和一般古村落不同的是,篁墩是中原氏族遷徙徽州的重要聚居地,有“程朱闕里” “洛閩溯本”之稱,是徽州文化重要發源地和承載地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村落,現存各類文物10處。
省政府對篁墩村的保護利用也很重視,省領導要求系統盤點梳理各類文物遺存,加大文物搶救性發掘和保護力度。牢固樹立保護文化遺產責任重大的理念,高水平編制篁墩村保護規劃,凝練重大文物保護利用項目,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最大限度恢復篁墩村歷史風貌。加強徽文化之源的整理、研究、闡釋,豐富徽文化內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吳永泉(吳瑛供圖)
編輯 張大為
特別聲明:
本文由大皖新聞客戶端獨家出品,不在新安晚報版權授權范圍之內。未經特別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本欄目常年法律顧問:安徽天禾律師事務所 陳軍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