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涇縣農村供水人口占總人口的76.9%,且大多居住在山里,水廠集中供水難度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涇縣從2005年起已新建、改擴建140處引泉工程。建在村莊山頂上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將山泉水引進蓄水池中,進行消毒處理后,通過自來水管進入村民家中。有了自來水,村民們不再擔心天旱沒水用,還買了洗衣機,用上了抽水馬桶。
在家里沒有安裝自來水之前,余玉霞總是要到山洼里去挑水吃,來回要走十多分鐘。“遇到天旱,山洼里沒水,還要到隔壁村去挑水,遠得很。”今年68歲的余玉霞家住涇縣丁家橋鎮小嶺村,老伴因身體原因,2014年曾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已脫貧。
丁家橋鎮小嶺村是宣紙的發源地,山清水秀,地表水水質達到I類水標準。雖然水質優良,但村民們也會為天旱用水發愁。2007年,涇縣水利局就在小嶺村建起了引泉工程,讓小嶺村的村民們用上放心的自來水。
1月21日,記者在余玉霞家看到,除了吃喝用上了方便干凈的自來水,前幾年她家里還特地買了洗衣機,將旱廁改成了抽水馬桶。“以前沒有自來水洗衣機用不了,我年紀大了,被子、襖子洗不動,現在有洗衣機要好多了。”丁玉霞老人笑著對記者說。
“2005年我們縣里就開始實施農村飲水工程,現在已經新建、改擴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54處。”涇縣水利局副局長丁偉告訴記者,因涇縣是山區縣,農村居民居住地比較分散,由水廠集中供水難度較大,所以這154處農飲工程中,除了14處鄉鎮規模水廠,另外140處都是小型集中供水工程,也被稱作引泉工程。
1月21日,在涇縣桃花潭鎮水口村的一個小山頂上,記者看到了一個2020年剛建成的引泉工程。“將山泉水引進蓄水池,經過處理之后,再通過自來水管道進入400多戶村民家里。”水口村引泉工程管理員許國祥對記者說,他就住在水口村,在通上自來水之前,水口村的村民有的是從村里的老井里挑水,有的自家有水井,還有村民用水泵從河里打水,這些水不僅水質沒有自來水安全,遇到天旱可能會沒有水用。裝了自來水之后,不少村民家買了洗衣機,裝了抽水馬桶,生活更方便了。
涇縣桃花潭鎮水口村的引泉工程
涇縣水利局副局長丁偉介紹,涇縣農村供水人口27.02萬人,占總人口的76.9%,為確保群眾用上放心水、喝上安全水,涇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從“十一五”就開始實施,目前集中式供水人口已達25.59萬人,分散式供水1.43萬人,農村飲水工程從水量、水質、取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證率四個方面都100%達標。“為更進一步保障農村飲水,我們縣里已經在謀劃城鄉供水一體化,‘十四五’期間將開始實施,到時候農村人用水會更放心。”
張萍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曹慶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