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2月6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圓滿完成高分衛星收官之戰。由于此次任務火箭技術狀態變化大,發射難度和風險高于以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為此也做足了準備。而在此次發射任務中,兩位“安徽老鄉”崇玉海和趙峰磊,也在各自崗位上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放風箏的人”為航天器保駕護航
崇玉海安徽天長人,小時候在電視上看見火箭升空的視頻,從此心中種下了逐夢航天的種子。大學畢業后,崇玉海離開家鄉,來到西昌這個西南小城,投身到祖國的航天事業中。崇玉海成為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指揮控制站中心計算機分系統的一員。該分系統是發射場測控系統實時數據處理中心,也是發射任務組織、指揮和運載火箭飛行測控的中樞,測控數據的精確程度直接關系著衛星發射的成敗。如果說航天器是風箏的話,那么測控設備就是牽住風箏的線,而中心計算機分系統就好比放風箏的人。
崇玉海把全部心思投入到崗位學習中,細心梳理并記錄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把自己琢磨的解決方法整理成文案資料,以便自己和崗位上的同事能夠方便查閱。某次任務中,中心機突發接收不到某路數據的緊急狀況,經過反復排查,能夠確定該設備數據已成功發送,但服務器上卻始終接收不到數據。眼看發射在即,崇玉海全神貫注地盯著顯示器,一目十行開始迅速排查問題,最終用了20分鐘時間找出了問題。聽到指揮員傳來:"數據接收正常",大家才長舒了口氣,向崇玉海投去贊許的目光。
憑著自己精湛的技術和熟練的操作,在中心機軟件崗位的三年時間里,崇玉海沒有出現過一次失誤,并成功處置了硬件故障10余起,解決并優化了軟件故障15余次。2018年,崇玉海接任中心計算機分系統的負責人。“剛接手時每天都是在自我懷疑中度過的,工作技術含量高、任務重、責任大,如果在自己手里打了敗仗,那就是分系統歷史上的罪人。”
兩年來,在崇玉海與同事們的集智攻關下,主導了任務數據處理軟件算法功能優化8項,新研了輔助工具軟件7項,指導完成中心電文傳輸業務系統改造,編寫擬制計劃、報告和方案等100余份,完成結題科研項目4項。大家都說是他這個"車頭"帶得好,崇玉海卻說我只希望別給前輩們丟人。
參加了嫦娥北斗等發射任務70余次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有一個特殊崗位,在大家都忙著火箭發射任務時,他可以抓緊時間休息。但在火箭發射以后,當其他的工作者都享受著勝利的喜悅時,他的工作卻才剛剛開始,這個崗位就是視頻判讀。其崗位負責人是來自安徽亳州的趙峰磊。
趙峰磊懷著兒時的夢想來到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判讀崗位,至今已工作12年,參加了嫦娥、北斗等發射任務70余次。判讀崗位在火箭升空之后,要對所有光學設備幾萬幀的視頻圖像一幀一幀地進行檢查判讀,為評定火箭的性能和精度提供可靠依據。為了在最短時間能夠得到判讀結果,他經常是通宵達旦,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一次任務下來累得腰酸背痛手指抽筋,甚至閉上眼睛后,腦海里還是隱約顯現著火箭尾焰跳動的情景。當問起工作苦不苦、累不累時,趙峰磊靦腆地答道:"苦不苦想想紅軍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我這才哪到哪啊,為了自己熱愛的事業,怎么會覺得累啊!"
今年春節年后第一天上班,趙峰磊亞歷山大。原來,因為新冠疫情影響,其他休假回來的同事要隔離半個月,整個分系統幾臺設備就只有他一個人在崗,可是航天發射任務又耽誤不得,怎么辦?"大不了苦點累點,航天發射耽誤不得。"他在心里這樣告訴自己。兩天的時間,他獨自完成了兩臺設備轉場,然后又對每臺設備狀態進行檢查,圍著設備一轉就是半個月,確保所有設備狀態正常運行。期間他每天都工作到晚上9點以后,半個月的時間硬是熬瘦了七八斤。
就在前些天,某型任務發射成功后,趙峰磊和往常一樣往家里打電話報喜,卻得知了爺爺在幾天前去世的消息。想到爺爺從小對他的疼愛,趙峰磊哭得像個孩子。父親告訴他說,爺爺臨終前還心心念念的都是他,說他是個有出息的孩子,現在能為國家做大事,硬是攔著沒讓家里打電話。“只說讓峰磊有空回來的時候,到墳上給爺爺講講發火箭的事,爺爺就愛聽峰磊講這個。”
懷著巨大的悲痛和對爺爺深深的思念,趙峰磊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航天發射任務中,繼續默默地堅守著平凡而特殊的崗位,“我會始終保持一顆認真負責和學無止境的心 ,一直追逐屬于我的航天夢想!”
許迎春 周倩 馬忠權 張蒙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項磊 見習記者 唐恒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