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1月26日,黃山市屯溪區屯光鎮篁墩村“洛閩溯本”牌坊修繕保護工程專家評審會召開,專家組到篁墩實地查看了該牌坊等,并通過評審。自此,這一備受當地社會關注的牌坊修復工作,啟動實施。該項目方案編制單位為黃山市城市建筑勘察設計院。 篁墩以前屬于歙縣,現在屬于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管轄,是有近2000年歷史的徽州古村。和一般古村落不同的是,篁墩是中原氏族遷徙徽州的重要聚居地,有“程朱闕里”“洛閩溯本”之稱,是徽州文化重要發源地和承載地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村落,現存各類文物10多處。
去年5月底6月初,篁墩村民在清理村莊環境中,出土了距今407年歷史(清乾隆年間易址重建)、被毀于上世紀60年代、埋在地下51年的“程朱闕里”石坊大量構件,包括“程朱闕里”坊上的“洛閩溯本”字,程顥、程頤和朱熹的石刻,以及一個失蹤51年的狻猊等。洛閩朔本坊為清代乾隆皇帝玉璽及賜字,轟動一時。據了解,出土的牌坊構件80%可以恢復使用。
“程朱闕里”在徽州的文化地位極高,石坊構件的挖掘以及篁墩保護利用等工作得到省、市、區、鎮各級政府的高度關注。有關部門組織徽學專家學者在篁墩召開了現場會,在牌坊殘件收藏地(程氏統宗祠)安裝了視頻監控探頭,安排專人看管。黃山市文旅局成立了篁墩洛閩溯本坊保護工作專家組,旨在保護和利用好珍貴的歷史文物。去年12月11日,黃山市2019年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工程專項補助資金項目公示,第一個專項補助資金項目就是篁墩的洛閩溯本坊保護修繕工程。 目前,黃山市通過招投標,決定投資1000萬元,對篁墩村進行風貌整治與維護提升,主要對沿公路風貌及篁墩街區風貌、建筑物風貌、道路街巷、文化設施、服務設施等區域進行整治,以及提供其他相關服務等全部配套工作。其中,就包括了對洛閩溯本坊的修繕工作。
徽學專家劉伯山稱,要以修復文物的態度與要求,做好這一珍貴牌坊的修復工作。 古建筑專家陳繼騰告訴記者,經實地調研、考察,更充分地認識到篁墩之于徽州文明的源頭意義,“洛閩溯本"坊具有徽州文化的標志性頂層價值特征,其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的厚度與高度是獨一無二的,更是神圣的、祟高的、博大的。修復設計將深入考證原址歷史空間演變,論證其歷史文脈,尊重歷史格局肌理,并運用現代修復新技術,結合篁墩風貌整治使其創造性轉化成鄉村振興的文化活力空間。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吳永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