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只要說到農業技術和農村發展,周福紅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他出生于農村,成長在農村,求學于農大,工作在農村,可謂地道的“全農”人。作為明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他26 年如一日扎根基層,足跡遍布明光的每個村落。他說自己甘做農技戰線上的一頭“老黃?!?,希望通過科技興農,推動鄉村振興,讓老百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
田間地頭,總能看到周福紅(右)在忙碌。
“莊稼不過周末,我就沒辦法休息”
在明光市石壩鎮石壩村富民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明眼里,周福紅不是在農田里,就是在幫農民解決問題的路上。
炎炎烈日下,有他的身影:越是天熱,越是要下田調查農作物苗情,指導農民防治水稻、玉米等高溫熱害。蒙蒙細雨中,有他的身影:高溫高濕容易滋生病害,越是下雨,越是要下田調查,指導農民防治病蟲害。
周福紅常常白天進村入戶,跑田間地頭,為農民搞好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晚上燈下耕耘,寫論文,寫調查報告,編寫技術規程?!扒f稼不過周末,我就沒辦法休息?!彼缓眠@樣跟家人解釋。
2020 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一年之計在于春”,疫情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影響,周福紅也急在心里。大年初二他就帶領團隊上班,組織人員全力以赴同時打好春季田間管理、春耕備耕和防控新冠肺炎兩場戰役。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生產,立足抗災奪豐收。不值班時,他就走進田間地頭指導春耕生產,應用明光智慧農技3.0 等信息化和土地托管服務手段創新服務,加強指導,強化措施落實。他制定春季田間管理技術和春耕備耕明白紙、當前小麥化除技術意見、麥油春季肥水管理技術意見,開展電視講座4 期,印發各類明白紙2 萬份,通過農技氣象手機短信系統發送短信通知8.6萬條,微信信息1.8萬條。
此外,他還引導社會化服務組織代管、代購、代耕,為種植大戶和農戶追施返青肥,使用無人飛機統防統治小麥病蟲害。幫助嘉豐肥業等農資生產企業和種植大戶復工生產和銷售,保障農資供應。
人走在哪里,哪里就是農技課堂
雖然不是明光本地人,但談及當地的農業發展,周福紅始終充滿感情。明光地處江淮分水嶺,農業發展有特點,安徽第二大淡水湖女山湖就坐落在此。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氣候性災害越來越多,給農民造成嚴重損失,也給周福紅的工作帶來了挑戰。
為了解決這類氣候問題,他組織農業技術人員,開展應對氣候變化農業適應性技術研究,開發應用了農技氣象手機短信系統,系統用戶近2 萬人。每當氣候性災害來臨,及時發布信息,提出科學防范措施。他引進農作物抗旱品種20 多個,推廣了地膜秸稈覆蓋、深耕深松技術、山芋玉米起壟栽培、緩控釋肥等節水技術、玉米水稻短期播種避開高溫熱害技術,提高了農業抗災能力,減少了損失。
他創新服務手段,推動明光市“互聯網+”現代農業建設,建立了明光市農業技術數據庫,開發了農業專家決策系統觸摸屏、手機短信系統等手段。通過網絡、觸摸屏和手機等現代通訊方式為“三農”提供信息化服務,起到農民貼身專家作用,緩解了“最后一公里”農業科普難的大問題。明光市被列為全國農業農村信息示范基地,信息化成果參加了兩屆全國“雙新雙創”博覽會,2018年全省信息進村入戶現場培訓班在明光召開。
當地的農民們總說,周福紅走在哪里,哪里就是農技課堂。他創新服務平臺,創辦了“明光市農民田間學?!薄㈦娕_“空間課堂”和電視臺“綠色田園節目”,組織開展農業科技普及,提高農民科學素質和專業技能,開展“抱團科普惠民鄉村行”活動,普及農業科技,提高農民科學素質和專業技能,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集中培訓4000 多名,指導科技示范戶1000 戶,指導合作組織或家庭農場1100 多個;開辦空間課堂68次;組織縣級以上觀摩現場會29次。
技術與知識也給農民的糧食產量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張明承包了當地兩個自然村一兩千畝土地,他告訴記者,自己曾面臨同樣兩塊田不同長勢、不同病蟲害的困擾。“在周福紅主任測土配方施肥的針對性指導下,現在我每畝地都增收了一百多斤糧食。”老百姓的獲得感也是周福紅工作的動力。而他也積極在農業技術推廣的實踐中貫徹十九大精神,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幫助農民多產糧、產好糧、多增收,減輕農業面源污染。
“自己只是做了喜歡和應該做的事情”
走進明光市石壩鎮鐵山村臻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廠區內,隨處可聞見艾草的氣味,各類艾葉延伸的產品琳瑯滿目,銷往全國各地。
臻艾公司董事長孫延標告訴記者,今年洪水期間,艾草生長受到影響,周福紅帶著他們下地查看分析,終于等到新一輪的艾草生長出來。
其實幾年前,艾草種植在當地還是一個新興的領域,種植經驗就像一張“白紙”。周福紅“臨危受命”,帶著研發人員“出去學”“回來磨”。經過多年的探索和摸索,他研究出的“艾根繁殖”法和“艾苗移栽”法,大大提高了艾苗的存活率。而在他看來,自己只是做了喜歡和應該做的事情。
周福紅有一個“小目標”,目前當地艾草種植面積在全國排名第三,他希望能夠帶動農民們一起做大做強,在中南部中低產田、荒山區域突出發展艾草產業,打造全國“艾之都”。
這些年,周福紅一直堅持樹立因地制宜理念,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提升興農。穩定糧食生產,也為特色產業等留足了發展空間。積極打造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重點發展艾草、稻蝦、甜葉菊、明綠和蔬菜五大特色產業。
在周福紅的指導下,當地還在沿湖沿河推廣“稻蝦共作”模式,壯大龍蝦產業。鞏固發展甜葉菊產業,做亮“甜葉菊之都”,建設甜葉菊育苗基地,開發甜葉菊茶葉,發展甜葉菊粗加工。
2018 年甜葉菊育苗24 億株,占全國近80%。穩步增強特色雜糧產業,打造明綠品牌,發展明綠2 萬多畝。在泊崗鄉、明光街道等鄉鎮因地制宜發展蔬菜產業,建設“一棵菜”綠色增效模式示范基地。目前,參與組織成立了明光市艾草、甜葉菊、綠豆、龍蝦、蔬菜等協會,一鄉一品新格局初步形成。這對有效提高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發揮關鍵作用,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基礎。
在談及農業發展時,周福紅把樹立生態優先理念放在重要的位置中。發展綠色循環農業,提質增效興農,以節地、節水、節肥、節種、節藥、節能和資源的綜合利用為重點,大力推廣綠色增效模式集成技術。在他的倡導下,當地還不斷加強品牌建設,組織申報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2 個,綠色食品產地20 個,產品27 個;無公害農產品46 個產地,136 個產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向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人物檔案
周福紅
明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科協副主席(兼)、研究員,安徽日報農村版報社科技顧問,安徽農業科普作家協會農業委員會副主任、安徽農業大學和安徽科技學院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滁州市科技特派員。
受到各級表彰40 次,其中省部級12 次,獲科技成果獎8 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是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全國測土配方施肥先進個人、安徽省先進工作者、安徽省農村科普帶頭人、滁州市優秀科技工作者,曾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貢獻獎、一等獎、合作獎,滁州市人才貢獻獎。他領導的單位和團隊也多次獲得上級表彰,主要有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作先進團隊、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測土配方施肥工作先進單位。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