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1 月24 日凌晨4 時30 分,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托舉著“嫦娥五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開啟了我國首次月面采樣返回之旅。在此次發射過程中,活躍著一股“安徽力量”,他們為祖國的航天事業默默奉獻,為“嫦娥五號”的成功發射保駕護航。安徽籍的航天工作者平時的生活和工作是怎么樣的呢?昨日,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聯系上了幾位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的工作人員進行了采訪。
徐策:勤務保障,有我!
徐策,男,1988 年9 月出生,安徽銅陵人,現擔任文昌航天發射場指控站勤務保障指揮
11 月24 日上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聯系到徐策并了解到,2014 年6 月,研究生畢業的徐策對國家航天事業發展有著濃厚的興趣,毅然放棄其他工作機會通過校招來到文昌航天發射場,被分配在銅鼓嶺測控區雷達崗位。短短半年時間不到,徐策就成長為技術骨干,圓滿完成了長五、長七首飛和天舟一號、天問一號任務。由于工作突出,組織安排他擔任站測控系統調度指揮員,負責任務的組織指揮調度。全新的崗位不僅要精通單一設備,還要對各個測控設備都熟悉,這樣組織指揮起來才能更加順暢。面對全新的挑戰,徐策充滿干勁,他常常一個設備一個設備地轉,向崗位人員請教設備原理,探討任務組織流程。
這次“嫦娥五號”任務中,徐策又一次面對全新的崗位,擔任勤務保障指揮。對于發射任務而言,這個崗位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大管家”。指控中心的配電、空調、電梯,任務的伙食保障……在徐策的記事本上密密麻麻列著數十項重要事項。
23 日下午4 點,徐策就開始進入工作狀態。隨著“嫦娥五號”的向月而行,徐策和他的團隊歡欣鼓舞。他們的努力和勤奮,最終在火箭成功升空的喜悅中得到了回報。
韓飛:車勤保障,有我!
韓飛,男,1989 年6 月出生,安徽阜陽人,現任文昌航天發射場指控站車輛駕駛員
“韓飛,下午設備轉場,準備好設備拖車!”“韓飛,去一下點號,崗位要應急!”……“嫦娥五號”任務啟動后,韓飛的任務也逐漸多了起來。韓飛先后為60 余次航天發射任務提供車勤保障,其中包括“嫦娥二號”到“嫦娥四號”任務。面對“嫦娥五號”任務,韓飛內心無比自豪和激動。面對繁重的出車任務,韓飛始終沖鋒在前。“怎么說我也是個‘老嫦娥’了,干起活兒來就該倍兒帶勁!”韓飛這樣調侃自己。
昨日中午,記者聯系上韓飛得知,來到文昌航天發射場的前五年,韓飛只回了一次家。去年,韓飛的妻子帶著剛剛兩歲的女兒來到了文昌探望韓飛,但是繁重的出車任務、早出晚歸的工作讓韓飛陪伴妻女的時間并不太多,不過韓飛仍然帶女兒在發射場觀看了一次火箭發射任務。看著火箭呼嘯著從女兒頭頂上空飛過和女兒臉上洋溢的笑容,韓飛覺得自己的付出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王磊:安全保障,有我!
王磊,男,1992 年3 月出生,安徽合肥人,現任文昌航天發射場指控站銅鼓嶺測控區應急分隊分隊長
十一月的文昌,海風輕撫,氣候適宜,“候鳥”人員也漸漸多了起來。銅鼓嶺測控區外的海石天地景區,游人如織。王磊在值班室內,機警地觀看著監控視頻。任務臨近,測控區安全防護重擔也再一次壓在了王磊的肩頭。
記者昨日了解到,銅鼓嶺測控區地位重要,有“萬里海天第一棒”之稱,承擔火箭起飛和初始飛行階段的數據信息測量的重任。保障設備和工作人員安全和不受外界影響,是確保測控任務圓滿成功、萬無一失的前提條件。王磊為了這個目標,反復查看院落周界防護、檢查視頻監控狀態,帶領隊員訓練應急處突項目。
昨日,記者聯系上王磊得知,他是2015 年11 月中旬來到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工作的。他平時除了站崗執勤,還要進行營區綠化和環境衛生整治等工作。堅守山頭5 個春秋,王磊眼看著測控區從一片黃土沙石變成了樹木蔥郁、果香滿園的海濱花園。
火箭呼嘯而過,測控設備跟蹤正常,對于此次“嫦娥五號”成功發射,王磊露出了喜悅的笑顏。接下來的日子如何度過?“有任務時就要站崗執勤、維護秩序、警衛警戒,沒有任務時我們晚上7 點鐘開始看半小時新聞,然后學習,有時候也會集體活動打打球,玩玩游戲。”王磊告訴記者。
劉英祥:伙食保障,有我!
劉英祥,男,1995 年6 月出生,安徽岳西人,現任文昌航天發射場指控站銅鼓嶺測控區炊事保障負責人
熱氣騰騰的牛肉包子、香味四溢的現做奶茶……執行任務的凌晨,銅鼓嶺測控區的餐桌上擺上了豐富可口的宵夜,等待著工作人員利用間隙輪流過來用餐。
劉英祥于2014 年12 月來到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負責航天發射任務的任務用餐。“讓崗位人員吃好,就是助力祖國的航天事業!”是他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他一直踐行的工作標準。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劉英祥會根據任務的時間節點提前安排好用餐時間,同時根據用餐時間段合理調配好食品種類:深夜不宜吃得大油大葷、也不能吃得過于清淡,還要考慮到工作人員犯困的情況。劉英祥根據此次“嫦娥五號”凌晨發射的特點,在食譜飲料中特意添加了現煮咖啡和奶茶,既保證可口舒適,又能提神醒腦,受到工作人員的一致好評。
昨日上午,劉英祥告訴記者,測控區的工作人員來自祖國五湖四海,每個人的口味都不一樣。眾口難調是每個大廚都會頭疼的事,為此他想盡辦法為工作人員改變伙食花樣,提高飲食質量,有空就和工作人員聊聊,詢問味道如何。工作人員都來自哪里,喜歡怎樣的口味,劉英祥心里都有本“賬”。一有空閑時間,他就利用手機APP 翻看菜譜,嘗試烹制新的菜肴。“吃得劉大廚的飯菜,一天的辛苦都不算什么了!”工作人員常常這樣稱贊道。
王旭:通信保障,有我!
王旭,男,1988 年出生,安徽安慶人,現擔任文昌航天發射場指控站勤務保障指揮
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王旭是通信系統指揮員,2013 年碩士畢業后,他就來到了這里,開始了在發射場的“乘風破浪”之旅。
王旭來到發射場的時候,正好趕上了通信系統建設。他親手參與了基礎建設和設備安裝調試,讓各級指揮員有了“千里眼”“順風耳”。工作7年來,王旭先后擔任崗位操作手、分系統負責人和通信系統指揮。
王旭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兒都遠在家鄉,他把她們的照片擺在床頭,心中也總是止不住想念。每一次視頻聊天,他總要找一個安靜的環境,一心一意地陪著她們。他也曾想過離開航天事業回到家鄉,但是每當任務開始,他就又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中。三十而“勵”,心中有了牽掛,腳下還要再次出發。王旭沒有墨守成規固步自封,而是利用零散時間,跟進學習通信與圖像處理方向的新技術、新知識。一次發射任務后,大家發現攝像機拍攝的火箭尾焰過亮,拍攝效果很差。他帶領團隊多方學習請教,開展模擬實驗。就這樣,圖像降噪算法、高速攝影改造等一項項技術難題,都在他的手上迎刃而解,通信系統的運行持續得到優化。
曾鵬 江鱗 許遙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見習記者 孫召軍 記者 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