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宣傳思想戰線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導廣大新聞工作者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斷提高業務能力水平,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工作者協會聯合舉辦安徽省新聞戰線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各地推選的優秀記者講親歷故事、談采訪過程、說內心感受,從不同角度呈現江淮兒女砥礪奮進的精神風貌、展現美好安徽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集中展示了全省新聞戰線積極踐行“四力”、持續深化“走轉改”的豐碩成果。現選登3位選手的精彩演講稿,讓我們在第21個中國記者節來臨之際,聆聽一線記者的故事和心聲,牢記初心使命,砥礪奮進前行!
安徽日報記者吳文兵在六安市金安區雙河鎮河北村拍攝解放軍戰士救援被困群眾。
桂浩的高考
池州市廣播電視臺融媒體新聞中心 胡夢飛
今年7月8日,2020年高考第二天中午,我在一家愛心酒店,為一位特殊考生和他的家人拍攝了一張照片。照片里一家四口笑得非常燦爛,絲毫看不出背后隱藏的心酸和苦楚。
這個小伙子叫桂浩,今年剛滿18歲,高考前是池州市第八中學的一名高三學生。拍這張照片的時候,他坐在輪椅上面,從頭部到腰椎再到手腕,全身上下24處關節已經發生了病變。就在高考前兩個月,他被確診“朗格漢斯細胞增生癥”,這是一種世界罕見的血液病。確診后第3天,只因為打了一個噴嚏,他便再也沒有站起來。由于全身關節異常疼痛,每天只能躺在床上的他,連一次簡單的翻身都需要兩個成年人幫助。
我和桂浩初次見面是在7月1日。那天,他的父親打電話到我們欄目求助,說明孩子的特殊情況,想請媒體幫忙申請一個單獨的高考考場。說實話,去采訪的路上,我挺不解的,身體都這樣了,為什么還要堅持去考試?
當我來到桂浩家,起初的不解便漸漸消散了。我記得,那天他說:“哥哥,我要去考!我要給我的12年一個交代!”這個18歲少年的眼睛里滿是堅定和勇敢,我看出他下定決心要去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場學業考試,更是人生闖關!
采訪結束,我第一時間剪輯了一條26秒短視頻在“點播池州”平臺發布。這條短視頻獲得3088萬瀏覽量,點贊超過111萬次。一時間,桂浩的高考牽動著無數人的心。
短視頻發布后第4天,7月6日,我第二次前往桂浩家中,因為答應陪他看考場。當我來到他家樓下時,眼前的場景告訴我,愛心已經在池州這座城市慢慢涌動。
7月7日,桂浩圓夢了!當他穿著紙尿褲忍痛堅持完成所有科目考試,被第一個推出考場時,現場所有人都為他鼓掌!
溫暖還在延續,高考結束后,桂浩的家變成了一個愛心匯集的小站。從池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到居委會阿姨,從小區物業到全國各地素不相識的網友,大家紛紛來到桂浩家中為他加油和鼓勵。
回首高考期間,我共采訪編輯了7條關于桂浩的短視頻。瀏覽量達到1.9億,點贊量超過800萬。7月9日這天下午,全國各地的好心人不到4個小時就為桂浩籌集到第一階段治療所需要的70萬元善款。我嘗試教桂浩的爸爸媽媽拍攝手機視頻,教桂浩剪輯短視頻。7月11日,桂浩開通了自己的短視頻賬號。就這樣,我在桂浩和28萬網友之間搭建起一座愛心匯聚的橋梁。
7月20日,桂浩前往北京治療。3天后,高考成績公布。桂浩第一時間和我分享了他的成績,469分!我激動地在辦公室里跳了起來。很快,桂浩就收到了離家最近的池州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做記者8年,我曾幫助過很多困難群體。更多的時候,我是一個見證者,感受別人的悲傷,但這次采訪,我是和桂浩一起淋著雨,去迎接朝陽。
周國紅,謝謝你給我的一抹紅
安徽新媒體集團 王 玲
“合肥第45中陳彥然,認真寫作業!”今年疫情期間,在武漢方艙醫院,隔空喊女兒寫作業的“網紅媽媽”周國紅感動了整個網絡。一位普通母親的平常話語,在舉國上下抗擊新冠疫魔的特殊時刻,顯得那樣深情,打動了天下母親心。
第一次見面,周國紅來到我身邊,輕聲詢問,能否多給她拍幾張照片?當時的我對這句話沒太在意。后來才知道,周國紅在抗疫期間,曾經半月內連續兩次暈倒在工作崗位上,所以她就到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做了CT檢查。3月22日,身在方艙醫院的周國紅接到CT診斷報告:“考慮MT”。學醫的周國紅當然知道這兩個字母的嚴重性,最終,她被確診為甲狀腺癌轉移。
“武漢的仗打完了,今天開啟我的抗癌之行。”4月27日,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周國紅發了一條這樣的朋友圈。很快,朋友們的關心紛至沓來。我第一時間得到這個消息,特地來到醫院,對她進行獨家專訪。看到我時,她指尖不停地滑動手機屏幕,卻笑著說:“王記者,你看看,從抗疫到抗癌,大家雖不在我身邊,但字里行間都是關懷。”然后她抬頭望著天花板,讓眼淚不掉下來,又說道:“請他們放心,我會主宰生命的厚度。等我手術做完了,我會擁抱我認識的每一個人。”
4月28日,我們采寫的獨家專訪《“網紅媽媽”周國紅:抗“疫”女英雄抗癌之路》在中安在線首發。稿件經人民日報微信頭條轉載后,閱讀量短時間突破10萬+,更多天南地北的人為周國紅送上祝福。我和她不再只是受訪者與記錄者的關系,更像是知心老友。漸漸地,我知道周國紅是個風趣的“段子手”。我還知道她去復查了,去手術了,化療后能為女兒陳彥然做飯了,一家人在端午節開心地外出聚餐了……
周國紅的經歷和她的情緒徹底感染了我,作為一個女人,一位母親,我從她身上仿佛照見了自己的影子。
我曾為了追求新聞真相,獨自一人進入麻風病患者的病房;我也曾為了一篇環保的稿子,在臭氣熏天、滿是蚊子的養豬村采訪一天一夜。我也是一位普通的母親,要顧家,工作又很忙碌,尤其是孩子的身體狀況也不好,日子常常過得昏天黑地。有時候,我甚至想過放棄。
然而,面對眼前的周國紅,我為曾經有過的“放棄”念頭而羞愧。面對疫魔,人的生命是脆弱的;面對癌癥,人生是容易崩塌的。但周國紅教會了我,只要有理想在,有信念在,沒有東西可以輕易將我們擊垮!
苦難與陽光,僅有一墻之隔,周國紅決定踮起腳來。8月12日,再見她時,這位安徽抗疫英雄又多出一個新身份——中國人體器官捐贈志愿者。她說,死,只是一個結果,怎么活著才最重要,希望自己的身體還能作些貢獻。
此刻的周國紅,多么像一束光呀!她是一抹燦爛的紅色,激勵著每一個見過她的人,克服眼前的一切困苦,實現人生跨越。
初心逆行的勇氣
蕪湖傳媒集團 王嬌嬌
這是兩個關于初心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一個是我的采訪對象——蕪湖市第一人民醫院主管護師阮雪嬌,另外一個是我。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襲武漢,全國各地的醫務人員積極“請戰”支援。當安徽組建第一批援鄂抗疫醫療隊的消息傳達到單位,阮雪嬌第一時間提交了“請戰書”。
大年初三,阮雪嬌拎著一個小小的箱子去了武漢。披甲出征白雪紛飛,歸來時櫻花飛舞。阮雪嬌第一批去,最后一批離開,她先后被分配到武漢太康醫院重癥監護室、東西湖區人民醫院隔離病房以及武漢市肺科醫院,始終戰斗在抗疫最前沿。
在抗疫一線,除了醫護工作,雪嬌還身兼數職:患者家屬不能陪護,她就負責患者的飲食、清潔護理、肢體功能鍛煉;病區沒有護工,她要收拾病房,給病區消毒;患者情緒不穩定,她要安慰、鼓勵,給他們做心理疏導。
高強度的勞動,疲勞、缺水、缺氧以及精神上的巨大壓力,讓雪嬌每次下班后都感到虛脫。每次穿防護服的時候,瘦小的雪嬌都比別人多一道程序,她要用膠帶一層又一層把寬大的防護服包裹嚴密。
2月13日,是雪嬌參加抗疫后第一個失眠的夜晚。由于白天工作時意外發現防護服上出現一處裂口,輾轉反側的她滿腦子想著:“假如我發生了不幸,父母怎么辦?”帶著對家人的思念,雪嬌寫了一封名為《致愛》的家書。特別樸實的語言,道出了她心中對父母的愧疚,也道出了武漢抗疫一線醫護人員的心聲。家書一經發布,便被紛紛轉載。
在65天的戰斗中,雪嬌始終保持著頑強的斗志和良好的工作狀態,展現了當代青年應該具備的擔當精神。雪嬌面對疫情選擇勇敢“逆行”,就是發自初心的選擇,我在感動的同時,也不由地回想起2008年的自己。
2008年5月12日,一個灰色的日子。是的,那天汶川發生了8.0級大地震,那天也是我進入成都電視臺做實習記者的第8天。
地震發生后,我當時所在的新聞頻道,所有記者全部奔赴采訪第一線。我應該去現場!我一定要去現場!在我迫切請求下,臺領導終于同意了。當天晚上我帶著新聞人的使命感,奮不顧身地趕赴都江堰。
白天采訪,夜里單位車上靠一下,在余震不斷的都江堰和成都電視臺之間來回奔跑,我晝夜不分地奮斗了兩個多星期。有一天,在都江堰景區后山采訪的時候,發生了3.0級余震。那時那刻,我正站在被震得搖搖欲墜、只剩木頭框架的商業街上做現場報道,也就是那個時候,我才知道遇到突發危險時,腿真的會止不住地發抖。
現在回想起來,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那段難忘的歲月,才讓我有了一往無前的勇氣。后來不管遇到什么樣的采訪事件,我都只想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將看到的景象、聽到的聲音,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傳遞出去。這,大概就是記者的初心吧。
安徽廣播電視臺記者高森在武漢肺科醫院ICU采訪安徽醫療隊搶救患者。
安徽新媒體集團記者劉玉才拍攝合肥暴雨后被淹道路。
新安晚報記者陳牧(右)采訪中國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大眼睛”蘇明娟。
安徽商報記者劉靜文(右)在合肥北城軍港新村小區采訪暴雨受災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