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由安徽省新聞出版局主辦,新安晚報社、安徽省青少年閱讀聯盟等承辦的“決勝小康 奮斗有我”中華經典少兒誦讀暨書畫大賽已于暑假火熱啟動,9月12日下午,本次大賽合肥賽區的書畫專場海選在合肥利之星奔馳4S店舉辦,來自全省各地的小書畫家歡聚一堂,用手中的畫筆描繪祖國的盛世圖景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本次合肥賽區的海選活動共有50名中小學書畫愛好者到場,并特別邀請了中國書協會員、合肥市書協副主席、 合肥市書畫院副院長邵鑫現場點評;中國書協會員、安徽結廬書社副社長兼秘書長、安徽省書協行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童樹根和中國美協會員、安徽指墨畫院副院長潘家忠 兩位名家亦受邀以嘉賓身份亮相,為小書畫家們提供現場指導。
在近兩個小時的海選中,各位小選手聚精會神,用手中的毛筆和畫筆盡情展現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表達新時代青少年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評委、嘉賓們在海選結束后對部分小選手的作品進行了現場點評,并現場揮毫潑墨,引得參賽小選手和家長們圍觀叫好。
大賽組委會和合肥利之星奔馳4S店為此次海選做了精心的準備,除了提供舒適的活動場地外,還準備了可口的精致點心和飲料,讓小選手和家長們連贊貼心。本次海選后,組委會將從當日的作品中遴選一批優秀作品進入二輪評比。
中華經典少兒誦讀暨書畫大賽活動面向全省中小學生,通過征集優秀的中華經典誦讀作品、書畫作品,推動全省青少年從小培養愛國主義 情操,把立德樹人工作落到實處,扎實有序有力有效地推動全民閱讀活動,以期全省中小學生通過此次大賽展示青春風采。目前作品征集活動仍在進行中,竭誠歡迎小書畫愛好者們踴躍投稿,各地中小學、青少年活動中心、書畫培訓機構亦可組織、報送作品。
本次活動截稿日期為2020年9月30日,有意參賽 者可將作品以快件形式寄至:合肥市蜀山區潛山路1469號安徽報業大廈11樓新安晚報文體部;收件人:王文 躍;郵編230071;電話0551-65179448、18605511780。同期開展的少兒誦讀大賽收稿郵箱為xawb@xawb.cn, 中小學生可在家長、老師的幫助下錄制音視頻作品,誦讀內容為中華經典詩詞或富有人文特色的名家名作。
名家點評
邵鑫:活動面廣參與度高
“省新聞出版局主辦,也有奔馳這樣的企業參與,活動規格很高。”作為評委,邵鑫表示這個活動特別接地氣,“書法和繪畫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方面,非常有意義。過去很多類似的活動是從學校層面發動,這次的活動面更廣,也更接地氣,小朋友參與度更高。”
談及現在的藝術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書畫教育現狀,邵鑫稱有些家長比較盲目,“我參與過‘書法進課堂’的調研,很多地方的老師也良莠不齊。小孩子寫字一定要有小孩子的個性,都和顏真卿趙孟頫一樣不行,也不可能,臨帖歸臨帖,不能一模一樣千人一面,就像握筆的姿勢也不用全都一樣,吃飯拿筷子一定都要那么高么?你怎么拿,只要不影響你吃飯。”
邵鑫曾當過很多比賽的評委,“得獎的小孩子寫字敢大敢小,沒有獲獎的都是太像、太死板,我建議培訓班的老師一定要注意小孩個性的培養,不要把字寫死了。顏真卿再寫一遍自己的帖子,也不會寫得完全一樣。學古人學的是氣勢和格調,字體的大小關系、疏密關系、正斜關系、濃淡關系、收放關系,這些矛盾的對比產生美感,但是斜多少,讓孩子自己感覺——就像跳舞可能比做操的美感更好。”
童樹根:長線投入不斷引導
對孩子們的書法作品進行了細致的點評和指導后,童樹根還現場揮毫潑墨,寫下“奔騰四海馳名天下”八個大字,表達了對孩子們的美好祝愿。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說很高興看到孩子們寫得非常好。“寫書法要從娃娃抓起,孩子本就是一張白紙,你怎么教他就怎么學,只要方法得當,就一定能培養出好苗子。”
童樹根表示,學習書法是讓孩子們動靜結合的好方法。對于書法學習,童樹根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我認為學習書法不能急功近利,這是長線的投入,中國書法對線條要求很高,也非常抽象,這其中的矛盾、干濕、濃淡、虛實等,都需要在嚴格的法度下,對孩子們加以引導。否則,只是簡單地臨帖,乍一看很好,其實問題不少。”童樹根說,只有找到了興趣和樂趣,學習書法才能成為一件不枯燥的事。“平時一定要多寫、多看,比如一些高檔次的展覽等,遇到不懂的要及時向老師請教。通過不斷地引導,讓孩子們產生興趣,只要能真正寫進去就會很快樂,你會發現兩小時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潘家忠:稚拙之美符合天性
“我看了幾圈,畫得也好,寫得也好,水平都發揮出來了,一看就是那么回事,很多孩子都是訓練有素的。”潘家忠先生從事美術教育幾十年,他表示,因為孩子們普遍年齡比較小,從事某些藝術創作本身就有難度,“譬如在生宣紙上畫水墨畫是很難掌握的,但是你一看是那么回事。中國水墨大寫意本身就有點抽象,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這個正好符合兒童的天性,你看著雖然很稚拙,這種拙也是我們很多成熟的畫家所追求的。”
潘家忠認為,看孩子們的東西,就是欣賞那種大巧若拙的拙味。結合自己從藝和從事藝術教育的經驗,潘家忠感慨從孩子身上感受到了這種拙味的驚喜,“想想我們像他們這么大的時候,什么都不懂啊。現在的孩子資源太好了,又有這么多像今天這樣歷練的機會,總體感覺真的出乎意料,才六七歲把畫面控制成這樣,強烈的色彩,你一看很有沖擊力。他們的問題就是興趣愛好能不能堅持住。”
馬楊 孫清偉 高雷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蔣楠楠 李燕然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