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省公安廳獲悉,為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嚴厲打擊文物犯罪,8 月31 日公安部和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全國公安機關和文物部門從即日起開展為期1 年的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記者了解到,安徽省今年以來已破獲多起盜竊倒賣文物案件。
案例1:村民大白天盜墓,七人悉數落法網
2020 年4 月8 日下午3 點鐘,全椒縣公安局刑偵大隊襄河責任區中隊接到一名女子的報警電話,稱二郎口鎮有幾個村民大白天盜掘古墓。報案人還拍下了盜墓者。
民警調查發現盜洞已經回填,加上那幾天下過雨,在現場沒有發現有關嫌疑人的痕跡物證。當警方返回時,與嫌疑人撞了個正著。為避免打草驚蛇和弄清文物銷售途徑,民警裝作若無其事,徑自駕車離開村子。
隨后,民警對四名嫌疑人的身份、行蹤和人際關系展開調查。隨著調查的深入,民警確定隔壁村一個名叫唐某才的人也參與了盜墓。4 月21 日晚10 時許,警方陸續將於某水、於某柱、於某木、於某付、唐某才5 人抓獲歸案,并查出參與盜墓的於某濤和唐某水。
經查,該盜墓團伙自2019 年11 月開始在梅花壟古墓群進行盜墓,共盜掘8 處古墓,盜竊文物46 件,其中三件漢代文物被鑒定為三級文物。
警方查明,嫌疑人唐某才經鄰居宋某的介紹,將盜竊的文物賣給馬鞍山市含山縣一個張姓男子。很快,民警在含山張某俊的家中將其抓獲。據張某俊交代,他分四次購買了十余件文物,共支付給對方一萬五千余元。他將買來的文物用一只塑料箱子裝起來,埋在父母租用的塑料大棚里。警方對張某俊的父母進行詢問才得知,其父母在今年耕種時發現了塑料箱子,他們知道這里面的東西會影響到兒子,于是將箱子里的文物埋在了附近樹林里,同時用草進行覆蓋。最終,警方找到了這些文物。
2020 年6 月,隨著該案的另外兩名嫌疑人於某濤和唐某水相繼落網,梅花壟古墓葬被盜案成功告破。
案例2:工地挖出古墓葬,周邊村民撿文物
2020 年3 月18 日,桐城市公安局刑偵大隊接到該市博物館移交線索稱,在桐城市范崗鎮的岳武高速公路施工工地上,發現一古墓葬,墓葬內文物被周邊村民拿走,請求公安機關協助追回。
獲悉線索后,桐城警方立即安排偵查員以案發現場為中心進行走訪調查,隨后發現附近村民戴某將墓葬中五件陪葬品拿回家中。經過教育,戴某及時認識到錯誤,并將拾回家的五件陪葬品如數上交。
2020 年4 月12 日,桐城市公安局刑偵大隊再次接到報警稱,在桐城市大關鎮德上高速公路施工現場發現一個古墓葬,部分文物被附近村民拿回家。經查,工人在施工過程中挖到一堆青磚,附近村民姚某覺得是一個古墓,便進入墓室查看,發現一個陶缽并將其拿回家中。
博物館工作人員對墓葬進行仔細檢查,現場發現幾個殘破的青銅鏡片,并根據墓葬形制和隨葬品分析是宋朝墓葬,具有較高文物保護價值。民警隨后找到村民姚某,對其進行一番法律宣傳后,姚某將陶缽上交給桐城市博物館。
□鏈接
根據我國文物保護法,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下、水域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于國家所有,禁止私自交易。文物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又可分為一級文物、二級文物、三級文物。
在此之前,記者了解到,安徽省文物局聯合安徽省公安廳曾于今年6 月29 日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打擊和防范文物犯罪工作的通知》。這是由于今年新冠疫情期間戶外人員稀少,野外文物場所防范力度減弱,犯罪分子趁機大肆盜掘古墓葬,導致安徽省多地連續發生多起盜掘古墓葬案件。
我省公安機關表示,將本著對國家、對歷史、對子孫后代負責的態度,充分發揮公安機關職能作用,持續開展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進一步完善打擊文物犯罪長效機制,切實履行好打擊文物犯罪、保護文物安全的職責任務。
張林林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 記者 陳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