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7月12日開始,長江銅陵段水位猛漲,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側的圩埂被沖開了30米的口子,11頭江豚面臨逃逸風險。
7月15日,江水吞沒了長江安慶江豚自然保護區西江基地附近的村莊,保護區的19頭長江江豚成了人們的牽掛。洪水襲來,這些“水中大熊貓”還好嗎?
在銅陵,江豚生活的夾江水位迅速上漲。保護區工作人員稱只有等水退了,才能查看江豚情況。(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探訪一:擔心江豚通過圩埂缺口出逃
地點: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江豚數量:11頭
昨天中午接近1 點,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室主任張西斌剛剛結束了一場會。7 月12 日,由于長江水位上漲迅速,他們位于和悅洲上的辦公點一樓開始進水,只能到鎮上借了幾間教室,作為臨時的辦公點。
江豚一旦被困大棚很危險
銅陵淡水豚國家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條件對白鰭豚、江豚等進行易地養護的場所,這里保護著長江中下游(三江口至荻港江段)現存的國家一、二級水生珍稀動物。
張西斌告訴記者,在長江和悅洲與鐵板洲之間的夾江里,生活著11頭野生江豚,這里最大的一頭江豚有20多歲了,最幼小的江豚才一兩歲。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做科學研究,了解江豚習性和行為特征,掌握其規律,以便更好保護,擴大繁殖群體。而保護區內的江豚,也從2001年的4頭增加到現在的11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7 月12 日以來,由于水勢上漲迅猛,保護區兩側的圩埂被沖開了30 米的口子。張西斌他們看到之后,特意向當地防汛指揮部申請,在7 月14 日水勢稍穩的情況下,請了多名熟悉水性的漁民下水,用網子將被沖開的圩埂堵住,防止江豚逃逸。
張西斌告訴記者,如果有江豚通過缺口逃逸進長江,他們倒是不會特別擔心。“因為長江水環境有保障,江豚本來就生活在長江里,等于回歸家園了。”他擔心的是,由于附近就是大通鎮和悅洲,上面有蔬菜基地,如果江豚被困在大棚里面就很不利。
只有等水位下去才能查看
目前,工作人員根據要求不能進入保護區進行查看,只能等待水位下去。記者了解到,保護區內的江豚主要依賴人工投喂和自然捕食兩種方式結合來填飽肚子,一旦暫時脫離了工作人員的投喂,會不會餓肚子?
對此,張西斌解釋,一般來說,工作人員每天投喂四次,但是他們也會定期在保護區內投放魚苗,這樣一來江豚不存在沒得吃的情況,但可能會吃不飽。
“江豚在長江內也會自己捕食,保護區其實是提供了一個更加優越的條件。”張西斌說,吃不飽的情況維持一兩個月對江豚來說問題都不大,可能它們會偏瘦一些,之后再通過正常投喂就能夠恢復了。
除了在水位下去后清點江豚數量,保護區工作人員還要對水體進行監測,如果保護區的水質下降,會影響江豚的生存。“擔心附近蔬菜基地的農藥、化肥等殘留沖入夾江,導致江豚生活環境下降。”張西斌說。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 夏麗霞
探訪二:將組搜尋隊確定江豚位置
地點:安慶江豚自然保護區西江基地
江豚數量:19 頭
7月15日上午11 時許,江水吞沒了長江安慶江豚自然保護區西江基地附近的村莊,保護區的19頭長江江豚成了人們的牽掛。
西江保護基地的建筑物原本建在長江灘上,但7月15日記者現場看到,江灘已經不見,基地就像是建在水面之上。一條通向同馬大堤的道路,也在洪水中消失不見。為了方便工作人員通行,基地特別搭設了長長的浮橋。
據了解,長江江豚是長江特有的鯨豚類動物,目前數量僅1000余只,被譽為“水中大熊貓”。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共同發布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征求意見稿,長江江豚擬升級為一級保護動物。
隨著經濟發展,人類活動頻繁,長江江豚生存環境不斷惡化。為保護江豚資源,我省于2007 年成立安慶江豚自然保護區。2016年初,農業部將安慶西江保護區列為全國四個江豚遷地保護區之一,并批復同意安慶市漁業部門在長江水域捕捉江豚實施遷地保護。目前,長江江豚保護區西江基地江豚數量達到19頭。
今年入梅以來,長江安慶段江水迅猛。“最近幾天,水位以每天20 厘米左右的速度不斷上漲。”安慶市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辦公室的工作人員陳壽文介紹,基地周圍地勢低洼,江水已經漫過圩梗,“很擔心長江江豚從保護區跑出去”。
如果江豚們沒有出逃,會餓肚子嗎?西江江豚保護基地一位工作人員說,這點倒不用擔心,“西江里魚多,它們可以自己捕食。”此外,經驗豐富的保護區工作人員已經做好準備,他們將組成搜尋隊,在西江以及周邊水域,盡快確定這些長江江豚的位置。
宋欠 齊玲玲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蔣六喬 王從啟 王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