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6 月29 日中午時分,火熱的太陽炙烤著大地,但在泗縣大楊鄉小丁村的一片金絲絞瓜地里,一垅垅田渠中,剛采摘下來的絞瓜在碧綠秧苗的掩映下泛出耀眼的金黃,五六個工人絲毫沒有受到炎熱天氣的影響,正忙著摘瓜、搬運、裝車,到處是一片繁忙的夏收景象。“這是我第一年栽絞瓜,沒想到一嘗試就獲得了豐收,這樣的效益哪能讓人不歡喜!”瓜田的主人張貴付一邊擦去額頭的汗水,一邊欣喜地說。
金絲絞瓜喜獲豐收。
張貴付是2014 年建檔立卡貧困戶,靠著扶貧的好政策和自己的踏實肯干的勁頭,他在2017 年底脫了貧。為了進一步拓寬增收渠道,一直在家發展養殖的張貴付萌生了在地里刨金的念頭。“家里一直都是種小麥、玉米,讓土地產生好效益,俺家不就能富起來了嗎?”駐村工作隊專干袁浩在入戶時,張貴付對他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有主動發展產業的意愿是好事,我們就得大力支持,貧困戶有需求,工作隊就要有回應。”袁浩積極和派出單位泗縣縣委宣傳部聯系。2019 年初,袁浩在電話里告訴了張貴付一個好消息:“縣委宣傳部協調農業部門無償給你提供一萬棵金絲絞瓜苗,你愿不愿意試種?”“我當然愿意,就怕種不好,虧本了咋么辦?”張貴付雖然開心,但內心也充滿疑慮。“這個你放心,給你送了苗,我們就會從種植、技術指導、收購方面提供一條龍的服務。”
袁浩的一番話給張貴付吃了一顆穩穩的“定心丸”。2019 年4 月份,領到一萬棵扶貧苗子的張貴付就大膽地邁出了發展的步子,一口氣在自家的地里栽下了七畝半的絞瓜。挖溝打畦、栽植瓜苗、田間管理,他一個人忙得不亦樂乎。“這是幫扶單位給俺提供的好苗子,我不好好干,可對不起政府的幫助。”有了滿滿的干勁,加上工作隊邀請來泗縣虹城航天科技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全程提供保姆式的技術支持,張貴付的金絲絞瓜種植之路發展得很順暢。到了收獲的季節,地里的絞瓜個大體圓,完全符合公司收購的標準。
看著眼前忙著采摘的工人,張貴付說,眼下工作隊聯系收購的車子直接開到了地頭,自己和工人只需把絞瓜從田地搬到車上就能輕松數錢。“絞瓜豐收了,我一個人忙不過來,就請了村里的兩個貧困戶來幫忙,他們一人一天能有100 塊錢的收入,在家門口掙零花錢,他們都挺樂意。”
緊接著,張貴付喜滋滋地在心里算了一筆收入賬:三斤以上的瓜能賣一塊錢一斤,剛才全部過了秤,能賣到將近一萬四千塊錢。剩下的三斤以下的也能賣個五六千塊錢,這比種常規的農作物收入高多啦!“要不是今年我追肥追晚了,底肥放少了,我還能收入更多一些。第一年嘛,沒有經驗,明天我要繼續種,掙個三萬塊錢完全沒有問題。”他信心滿滿地說。
單珊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