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為深入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助力脫貧攻堅,烏石鎮“電商助農 挽手筑夢”消費扶貧活動于9月21日正式開啟。
秋分時節,稻谷飄香。烏石鎮長蘆村千畝稻田匯成金色海洋,這里稻谷顆粒飽滿,色澤透亮,含鋅量超普通大米39%,是名副其實的富鋅米。9月21日當天,烏石鎮諾農富鋅米種植基地正式揭牌。該種植基地與其他農業基地有何不同?“傳統農業基地只是實現買進來賣出去,而該種植基地是通過訂單種植、溢價收購、與當地政府合作在產品產業鏈上提供農業種植生產加工就業崗位等多種方式,將零散的農產品統一打造為標準化的品牌產品,精準帶動了當地農戶增收。”烏石鎮愛及烏聯合社法人代表楊長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據悉,該基地新模式簽約年銷230噸富鋅大米,涉及種植田地1000多畝,精準帶動農戶戶數約300多戶,其中貧困戶15戶,累計季節性種植用工約500人次,實現直接帶動農戶增收約15萬元。“種植基地不僅產了好糧,更增加了農民收入,大大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帶動農戶增收效果明顯。”安徽諾農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除了富鋅米種植,傳承古法傳統工藝的烏石鎮菜籽油也是消費扶貧的項目之一。精選天然、無公害的菜籽篩選去雜去灰塵,通過炒鍋去水份煸香,再入槽碾菜籽粉未,蒸氣蒸胚,接著用稻草包餅,上鐵圈菜籽餅入榨膛,最后撞榨出油,展現出木榨工藝的非遺魅力。“傳統木榨工藝能夠更完整地保留住菜籽中的營養成分,顏色更加金黃透亮,香味更加濃郁。”烏石鎮合作社手工木榨菜籽油作坊的負責人汪慧群說。
談到精準扶貧,烏石鎮愛及烏合作社法人代表楊長友有著自己的思考,當前村子內60歲左右的人員,因為購買保險、退休政策等原因,外出務工難以找到合適工作。也有些村民因為子女上學、老人照顧等特殊原因無法外出務工。烏石鎮合作社跟公司合作,將土地流轉由合作公司進行種植技術指導并包銷,保障了百姓們的基礎收入。能夠讓村民在實現家門口務工,增加了經濟能力。另一方面規模化發展產業,有利于種植成本的降低,品質的把控,畝均效益的增長。
“未來,我們還將結合鄉村旅游的發展,可以因地制宜地調整種植品種結構,實現農業+旅游的發展。”楊長友告訴記者, 此次打造富鋅米種植基地也便于打造烏石自有的品牌愛及烏,向小眾化、高附加值方面發展,提升增加值。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徐琪琪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