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9月12日下午,由安徽省政府主辦、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承辦的世界制造業大會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論壇在合肥開幕,論壇以“深化創新鏈產業鏈協同賦能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邀請政府部門領導、專家學者、知名企業負責人圍繞推進長三角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討思路舉措,展現一體化 發展最新成果和政策動態,共話一體化發展未來。
我省成立智囊團,助力一體化發展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論壇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 兩個關鍵詞,圍繞“深化創新鏈產業鏈協同 賦能一體化 高質量發展”主題,深入研討了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 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集中展現長三角一體化發 展最新成果和政策動態。
為進一步集眾智、匯眾力,著力打造思想交流、科 學建言的高端理論和實踐平臺,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 一體化發展,貢獻安徽智慧、展現安徽作為,我省成立 了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聘請了區 域發展、科技創新、產業經濟和生態環境等領域的專 家、學者,擔任委員會委員,著名經濟學家王一鳴擔任 委員會主任。
會上還邀請前沿科技創新領域院士、區域合作與 發展方面專家進行了主旨演講,發布了《長三角制造業 協同發展報告》,集中推介“一地六縣”長三角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產業集中合作區、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 和省際產業合作園區。
形成新發展格局,安徽需多方發力
會上,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發表的《長三角要積極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 的路徑》主題報告,引發了現場嘉賓的共鳴。報告指出,要打通國民經濟循環的堵點和淤點,安徽應在長三 角探索新發展格局的路徑中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動能、 提高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加快現代流通體系建設、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適應性,深化勞動力市場和土地制度改革暢通城鄉循環、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等六方面發力。
在此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論壇上,王一鳴表示,長 三角區域是國內經濟大循環和國際國內雙循環的重要 承載地,該區域要率先形成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城市 群是“雙循環”的載體和樞紐。“當前,一些媒體把關注 點更多放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上,將之解讀為‘內卷化’,擔憂‘中國發展將向內轉。’”王一鳴認為,這是 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誤解,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 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雙循環’核心不是內外問 題而是循環問題?!?/p>
“‘雙循環’重在打通國民經濟的堵點和淤點。”王 一鳴表示,這主要表現在我國原創技術和戰略高技術供給不足,技術上“卡脖子”、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不足、流通和物流體系現代化程度不高、實體經濟供給和需求不平衡、城市和農村雙向流動機制尚未形 成、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沒有完全打通。談及實體經 濟的供需平衡,王一鳴指出,隨著鋼鐵、建材、水泥等產業市場需求陸續達峰,產能過剩仍面臨壓力,供給結構跟不上需求結構的升級,難以滿足高端化、個性化、多 樣化需求。“在全球供應鏈加快調整的背景下,供給體系提高質量和效率將面臨更大挑戰。”
向東通道要打通,抓住發展新契機
“安徽的科學研究和基礎研究在長三角范圍內具 有鮮明的特點,以中國科技大學為代表的高等院校在 若干領域形成了很多原創性的成果。”在此次論壇上, 王一鳴表示,安徽省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面臨的重 要任務就是在科技創新方面要取得突破。 “
新的國際競爭環境對創新性、原創性的要求越來越高,未來的技術發展必須依靠我國自己的原創性技 術。而目前安徽在產業技術領域的發展是比較先進的,安徽在原創方面的比較優勢會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顯現出來?!蓖跻圾Q說,未來安徽要在原創性、基礎 性、底層優勢等方面進行突破,并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 術、推動創新體系戰略性重構和自主成果的應用、營造 良好的創新生態、注重發揮企業家的才能,為促進長三 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王一鳴說,安徽的制造業發展比較強勁,升級速度 加快,從“傻子瓜子”時代到冰箱、洗衣機的發展,到奇 瑞汽車等制造業發展,再到現在構建的“芯屏器合”體 系,未來安徽制造業定會在長三角一體化中嶄露頭 角?!耙驗榘不沼谢A研究的比較優勢,能夠和制造業 進行有效對接,發揮好結合優勢,跟得上數字化、智能 化轉型步伐。”王一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從戰略 方向上來說,安徽要把與東邊的交通、互聯網信息、金 融、基礎設施等通道盡可能打通,參與到一體化發展當 中。并且在思想、制度、文化上更加開放,才能更好地 融入長三角中?!跋M互聯網已經處于成熟階段,很難抓??;但工業互聯網處在剛剛起步階段,一定要抓住整 個契機?!蓖跻圾Q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 部長侯永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促進長三角一 體化高質量發展的現形勢下,安徽具有明顯的創新優勢,“安徽有一批高等院校和重要的工業基地,這些都使得安徽的創新性優勢增加,未來安徽還要不斷增強科技創策源動能?!焙钣乐痉Q,制造業大會是國際性的交流平臺,展示了制造業發展的方向,將對安徽制造業轉型升級有巨大的推進作用。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劉旸 項磊 徐琪琪/文 王從啟/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