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在池州市東至縣花園鄉栗埠村村口,最近多了一座竹涼亭。這座涼亭一次能容納10 多人,為十里八鄉的村民們到鎮上趕集歇腳提供了一個好去處。建造這個竹涼亭的,是兩位樸素的老人。他們一位是72 歲的胡財貴,另一位是74 歲的章順興。兩位老人都是竹篾匠,雖然年紀大了,卻依然堅持到山上選竹、砍竹,然后背回來破篾、造亭。他們造亭的目的就是想力所能及為村里和鄉親們做一點好事,也為下一代人立個榜樣。
兩位老人正在編竹凳。
想為村里做點好事
胡財貴今年72 歲,有著40 多年的篾匠手藝。“桌子、板凳等等,我都做過。以前我是村里的貧困戶,老伴身體不是很好,重病有十一二年了。”胡財貴說,村干部和鄉親們對他們提供很多幫助,他都記在心上。
“現在生活變好了,我家也脫貧了。”胡財貴說,“這么多年來,我不僅受到了國家扶貧等各方面政策的照顧,鄉里鄉親對我們也特別好,我沒有什么大的能力,只能利用自己的手藝做一點事來報答他們。”
胡財貴萌發了在村口用竹子搭建一個純天然涼亭的想法,“我們村子有不少老人,有時候要走路到鎮上趕集或去醫院,路途比較遠,中間要休息一下,所以我就想在村口做個涼亭。”
但是家里沒有種毛竹,7 月底,胡財貴來到有著同樣篾匠手藝的74 歲章順興家里。“我家山上有毛竹、茶葉,他跟我說了之后,我覺得這想法很好。”章順興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當時他和老伴汪結珍就答應了,下決心要把涼亭做出來,既是力所能及地做好事,也為下一代人立個榜樣。
村口的涼亭已基本建好。何東/攝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兩位老人說干就干。章順興家的山并不遠,胡財貴、章順興及汪結珍拿著刀到山上選毛竹和砍毛竹。
“總共砍了二千多斤毛竹,棕樹皮七八十斤,都是我家山上的。”汪結珍說,雖然他們年紀都70歲了,但是干活不怕累,來來回回地砍竹,再捆好,扛下山,不知道跑了多少趟。
每天6 點多,胡財貴就到了章順興家里,兩個人開始破篾、造亭……兩位老人忙得不亦樂乎,傍晚大約6 點鐘才收工。汪結珍說,做涼亭的事情比農活重要,所以這段時間家務和農活她全包下來,讓老伴一心一意做涼亭。
“我有兩個兒子,都在外面打工。他們都比較支持我,覺得我做點好事也挺好的,這也是算為村里面造福了。”章順興笑著說。
村民們交口稱贊
經過1 個多月的努力,章順興和胡財貴快把涼亭建好了。最近這段時間,他們正在為涼亭編竹凳,讓涼亭更美觀、更實用。“一次性10 多個人進去乘涼、休息都沒問題。”胡財貴說,他做這件事是無償的,感到很有意義,很值得。
“他們都是老手藝人,為大家建這個涼亭,村民們都說好。”栗埠村黨支部書記杜炎朝說,村民們經常會去鎮上購物或辦事,從村口到集鎮大約2 公里,“我們村也建有涼亭,但是都在村里面。村民們有的家里離村口有1公里,遠的可能有三四公里。”
“兩位老人搭建的這個涼亭不僅給我們村,也給來往的行人,特別是附近幾個村莊的老人,提供了一個歇腳、避雨、乘涼的好地方。”杜炎朝說,“他們兩個人一起合作做這個事情,我很支持,覺得他們很了不起。”
徐玉松 趙晉齊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鐘虹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