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從鄉村到城市,四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安徽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四年來,我省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等領域精準發力,扎實做好各項工作,各項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奮力開創全面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新局面。
金寨縣大灣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產業興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在金寨縣大灣村,村民陳澤申老宅的墻上掛著這樣一個標牌——2016 年4 月24 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脫貧攻堅走訪戶。院子里,一張習近平總書記與當地干部群眾親切交談的圖片十分醒目,似乎還能讓人感受到當時的情景。如今,這里已經成為游客的打卡地。
四年時間里,大灣村這個金寨縣的重點貧困村正在悄然發生著改變。余靜是大灣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2015 年7 月,她來到大灣村工作,也見證了這里的變化。“2014 年時,大灣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有242 戶707 人,貧困發生率20.6%;到了2019 年底,貧困人口減至4 戶8 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23%。”說起這一成績,余靜很是自豪。
余靜還記得,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安徽視察時強調,脫貧攻堅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必須橫下一條心來抓。要強化目標責任,堅持精準扶貧,認真落實每一個項目、每一項措施,全力做好脫貧攻堅工作,以行動兌現對人民的承諾。四年來,余靜帶領村民們用好扶貧政策,真脫貧、脫真貧,把總書記的關心關懷化作了巨大干勁。
發展產業是脫貧攻堅的根本,大灣村位于大別山腹地,自然環境優越。2016年,大灣村通過招商引資,新建了一座大型茶廠,2018 年,大灣村引進市級龍頭企業安徽蝠牌茶業股份公司入駐,采取“公司+農戶+基地”模式,不僅解決全村2200 余畝茶葉加工銷售的難題,而且由過去制作“大路貨”變成制作精品瓜片茶,帶動400 多戶茶農戶均增收3000 元以上。與此同時,大灣村還支持貧困戶因戶制宜發展中藥材種植和山羊、黑毛豬、黃牛養殖等特色種養業,村民們依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了美好新生活。
產業興旺,村民增收,大灣村的村情村貌也早已不同往日。2018 年,大灣村開通了直達鄉里的公交車,既解決群眾出行難,又解決農產品出山難;2019 年,村里又開通了5G 信號,把安徽省的5G 應用推向了一個新的臺階;以往在大灣村隨處可見的土房子早已難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嶄新民居……近幾年,大灣村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并搶抓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政策機遇,疊加易地扶貧、水庫移民避險解困、美麗鄉村建設等政策,強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建設大灣等四個安置點,安置群眾129 戶439 人,其中貧困戶62 戶201 人,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小崗村技術有限公司
持續改革,推進新時代鄉村振興路2018 年2 月9 日,鳳陽縣小崗村4288 位村民作為股東,首次領到了2017 年度350 元分紅款;2019 年1 月28日,每位村民獲得了520 元分紅,比前一年多了170 元;時間到了2020 年1 月,由于2019 年集體收入達到1100 萬元,這次每位村民拿到了580 元分紅……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2016 年4 月25 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小崗村、走田頭、訪農戶、深入大包干帶頭人家。他在小崗時指出,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須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
也就是在這一年,為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小崗村開展了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和“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試點工作,村民從“戶戶包田”實現了對村集體資產的“人人持股”。得益于此,小崗村集體經濟實現了“三連升”:2017 年到2019 年,小崗村集體經濟收入分別達到820 萬元、1020 萬元和1100 萬元,人均分紅金額從350 元增加到520 元、580 元。
嚴金昌是當年按下紅手印的18 個帶頭人之一,2015年,他拿到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證書上明確了承包地實測面積、四至、地塊編碼等信息,土地變成了“活資產”,村民們也吃上了一顆“定心丸”。
近年來,被稱為“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的小崗村持續推進農村改革。在“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之外,不斷探索土地經營新模式,小崗村小殷村民組43 戶村民以戶為單位,以584.81 畝土地經營權入股民益土地股份合作社,稻蝦、稻魚、山核桃打破傳統農業模式,探索農村土地改革新路徑。與此同時,組建小崗村供銷合作社,為農民提供“耕、種、管、收、儲”等全程化服務,探索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小崗村入社村民達900 多戶3500 多人,95%村民成為供銷社社員。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小崗四年來,小崗村各項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產業發展有了長足進步,社會保障和民生有了明顯增強。未來,小崗村將繼續推動改革再突破、振興再出發,堅決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努力在內生動力、品牌形象、產業發展、民生保障、組織建設五個方面進行大提升,奮力推進小崗村走在新時代鄉村振興前列。
2019年7月舉辦的”中國聲谷創享營”活動。
奮起直追,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
2015年,合肥市生產總值(GDP)為5660.3億元,在全國26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12位;2017年,這一數字上升至7213.4億元;到了2019年,全國實行地區生產總值(GDP)統一核算改革,合肥市GDP為9409.4億元,穩居安徽省內各城市第一……
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合肥考察,親臨中國科技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中國科技大學,提出要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奮起直追、迎頭趕上。四年來,合肥市緊抓科技創新,通過優化“養人”環境,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實力持續增強。正如總書記所說,“合肥這個地方是‘養人’的,是創新的天地。”
四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科大先研院時,龍芯在安徽還只是一個聯合實驗室;2018年11月,龍芯中科(合肥)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去年,公司銷售額達到1300多萬元。僅是今年一季度,公司銷售額就達到1500多萬元,預計全年銷售額將超億元。
在中國科技大學,習近平總書記曾寄語莘莘學子,在學校要心無旁騖,學成文武藝,報效祖國和人民,報效中華民族。四年來,中國科大努力辦出中國特色、科大風格的世界一流大學。四年來,共新增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9項、杰青35人、優青68人(包含蘇州研究院1人),均位居全國高校前三。目前,中國科大共有各類高層次人才不重復統計463人,占固定教師總數的36%。
如今,在合肥這片熱土上,科技創新已成為最鮮明的特色、最強勁的動力,而作為全球科技創新的策源地,合肥市高新區也交出了一份令人矚目的成績單。四年來,合肥高新區主要經濟指標連續四年保持高速增長,全區工商注冊企業數從13705家凈增到3169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從603家增加到1192家。目前,高新區上市企業已達2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50家,分別占安徽省的四分之一、合肥市的二分之一。與此同時,合肥高新區還依托科大訊飛、國盾量子等高科技企業創新發展,基本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原創性先導產業,走出了一條由“科學—技術—創新—產業”邊際效益遞增的創新發展之路,由科學模型推動財富創造之路。
放眼安徽,科技創新始終被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能力位居全國第一方陣,創新已經成為展示安徽形象的亮麗名片、驅動安徽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姚一鳴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