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魚生長在哪里?可能很多人的腦海里會浮現湖泊、池塘等。然而在太和縣國家級農業示范區核心區安徽有機良莊(以下簡稱良莊),一條條鮮活的魚,它們的“家”卻從寬闊的湖泊、池塘,搬到了集裝箱里。
在這里,不僅魚搬了“家”,蔬菜、水果也搬“家”了——青菜、黃瓜、草莓、豆角、辣椒、“櫻桃番茄”都不是長在土里,而是長在大棚的管道里。這種創新的“魚—菜生態循環”系統在鄉村振興、科技扶貧和“一帶一路”以及新型種養業發展中,發揮出了獨特作用。4 月23日,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跟隨省委宣傳部“脫貧攻堅調研行”走進阜陽市太和縣,對這一新型扶貧模式進行了采訪。
貧困戶劉培強正在打理“櫻桃番茄”。
授人以“漁”,貧困戶成了技術員
王麗今年68歲,是太和縣雙浮鎮劉老橋村村民,正在打理大棚里的“櫻桃番茄”。
“我在這干了3年了,像我這個年紀的人以前也就只能在家種地,現在(打工)一個月有1000多塊錢呢!”王麗感到很滿足,“這些活不累人,離家又近,很方便。”
感到更滿足的還有67歲的村民劉培強。“我(患)有腰間盤突出,前幾年摔了一跤又得了腦梗,花了很多錢,家里也成了貧困戶。”劉培強說,他原本對生活缺乏信心,沒想到現在日子越過越好了,而生活變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與良莊有關。
為方便貧困戶就業,良莊為大家提供了靈活的工作時間,并聘請專家對貧困戶進行種植、養殖、面點加工等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貧困戶自我就業能力,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現在經過培訓,我在這兒當了技術員,帶著村民們一起干,身體也比以前靈活了。”劉培強高興地說:“我老伴也在這里干活,兩個兒子在外打工,(兒)媳婦在家帶小孩,一家人日子越來越好了。”
劉老橋村是典型的皖北貧困村,過去村里沒有支柱產業,有勞動能力的村民都出門打工了,留在家里的幾乎都是老弱病殘。但是現在,不僅劉培強,包括很多貧困戶在內的村民都找到了新的增收途徑。
據悉,良莊同雙浮鎮10個行政村簽訂了產業扶貧協議,投入產業扶貧資金590萬元,給村集體每年帶來不少于47.20萬元的固定收益,共帶動貧困戶685戶、帶動貧困人口1385人脫貧致富,為貧困戶增收共計680萬元。
斬斷“窮根”,扶貧模式成了典范
劉培強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技術員,這顛覆了他對自我的認識。而更讓他感到意外的是,種了大半輩子地的他有一天會看到蔬菜和水果不長在土里、魚也不養在塘里。
這是一種顛覆傳統的養殖種植方式。記者看到,在一個空曠的地面,一個個高約兩米的集裝箱林立。良莊負責人陳金良說,每個集裝箱都養著2000多條魚,主要有鱘魚、鱸魚、錦鯉等10多個品種。而在集裝箱的不遠處,一個個大棚里種著黃瓜、草莓、豆角、辣椒、“櫻桃番茄”等蔬菜瓜果。
據介紹,這是一種以集裝箱為載體,高密度、循環水為核心特色的新型種養殖模式,養殖肥水用于澆灌蔬菜花卉。將受控式集裝箱循環水養殖和無土栽培蔬菜系統無縫對接,將兩個系統變成一個生態循環系統,讓魚和菜和諧一體,將養殖肥水與蔬菜無土栽培相結合,使得整個水體循環流動起來。目前良莊已經建成了全國第一個“魚—菜生態循環”種養基地,并獲得了農村農業部頒發的最高獎項——2018年十項重大引領性農業技術項目,這也是漁業養殖業第一次獲此殊榮。
產業帶動斷“窮根”。記者了解到,良莊充分發揮作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優勢,建立專門的“魚—菜生態循環”扶貧產業園和特色種植產業園,帶動貧困戶139戶、292人脫貧致富,戶均年增收4400元。此外貧困戶可以以優惠價格承包公司的采摘棚供游客采摘增加收入,還能寄賣自己的香椿、土雞、土鴨、鴿子、鸚鵡等農副產品。至2019年,通過“旅游+”模式,共帶動貧困戶39戶、88人,實現累計受益70.25萬元。此外,貧困戶還能通過土地入股、承包返租等增收。
據悉,良莊已建成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旅游、團建、研學于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現代化農業示范園區。這種創新型扶貧模式,還入選了2019年國務院扶貧辦社會扶貧司評選的全國企業精準扶貧綜合50佳案例。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鐘虹 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