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3月7日下午,63歲的金先生達到出院標準,走出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感染病院隔離病區,該院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實現“清零”。戰“疫”以來,中國科大附一院累計治愈出院確診患者85人,其中重型及危重型29人,占比超過三分之一;合肥市外(含外省)患者34人,占比40%。治愈患者中年齡最大的93歲,年齡最小的4歲。安徽省年齡最大患者、首位新冠肺炎腎臟移植患者均從這里治愈出院。召必戰,戰必勝。該院7000名職工放棄春節假期,數千人請戰,160位骨干醫務人員馳援湖北;勇擔省級定點收治醫院和省重癥患者集中救治基地醫院的醫療救治重任,300多人組成的精銳醫療隊伍集中奮戰在感染病院區,多位專家多次奔赴全省各地指導參與救治……在這場戰疫中,中國科大附一院人直面病毒,科學戰“疫”,為我省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關鍵詞科學防控
開設發熱門診,筑牢抗疫首道關口
疫情來襲,中國科大附一院快速響應,根據國家和安徽省統一部署,在中國科大和安徽省衛健委指導下,院黨委扛起疫情防控的重大政治責任,第一時間成立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制訂工作方案,建立10個工作組,統籌協調,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工作。
發熱門診是醫院防控的第一道、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道屏障。“接到通知后,我們一天時間就完成了標準發熱門診改造,在門診、急診及時設置預檢分診點,在醫院顯著位置張貼發熱患者就診流程。實行首診醫師負責制,及時識別可疑病例。”該院醫務處主任方詩元說,醫院嚴格按照要求落實“日報告”和“零報告”制度,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截至3月9日,發熱門診共接診2290人次,其中疑似觀察病例177例。
嚴管彰顯厚愛,做好患者醫者防護
醫院合理調整布局流程,對進出通道嚴格管控,對就診、探視、陪護、來訪人員實行特殊管理。門診嚴格執行“一醫一患一室”,減少人員聚集。加強住院患者體溫檢測、動態監測,對不明原因發熱、不明原因肺炎患者重點監測。
同時,根據風險等級對不同崗位醫務人員采取系統防護,強化上崗前的院感培訓。合理排班,發熱門診和隔離病房醫護人員下班后均安排在專門場所休息,實行輪崗及離崗后體檢制度,連續工作不超過14個工作日。
“特殊時期,嚴管才是厚愛。只有通過制度流程的科學規劃和嚴苛執行,才能把對就診者和醫務人員的關愛落到實處。”副院長虞德才表示,此次抗擊疫情,醫院實現了醫務人員“零感染”的目標。
關鍵詞精準施治
騰空相關院區,組建多學科專家組
疫情發生之初,中國科大附一院就按照“集中病例、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則,將感染病院住院病區全部騰空,并依據疫情進展情況,動態開放醫療用房,合理調配醫療資源。
“患者是從六安轉過來的,本身基礎疾病較多,有食道癌、肺動脈高壓,去年還發生過一次腦出血,心跳最慢的時候一分鐘30多次……”2月15日,周六,下午3點,病例討論會照例在感染病院準時舉行。因為一位病情復雜的特殊患者,當天的會議持續到晚上7點。“每天下午3點準時開會,根據患者病情變化,為每位患者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重型、危重型都有救治預案。”執行院長劉連新說,如果患者出現突發情況,專家們隨叫隨到并立即進行多學科聯合會診。
作為省級新冠肺炎重癥集中救治基地,為全力提高救治率、降低病亡率,醫院由分管醫療副院長黃強牽頭,調集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重癥醫學科、感染病科、急救醫學、醫學影像、臨床檢驗、醫院感控管理等相關學科部門近60位專家組成院內MDT專家組,確保救治效果。
29歲的金先生是阜陽市潁州區人,在成功接受腎移植術后一年不幸感染新冠病毒,2月8日被轉診至中國科大附一院感染病院治療。由于治療新冠肺炎藥物與腎移植術后服用的免疫抑制劑存在相互作用風險,治療組迅速會同金先生的移植主治醫生、腎移植科主任劉洪濤以及腎臟內科、藥劑科等多學科專家組織院內討論,為金先生量身制定用藥方案,密切監測藥物濃度,保證用藥安全。“多學科協同的優勢在這位腎移植患者的救治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主治醫生、中國科大附一院感染病科主任醫師李磊說,2月20日金先生治愈出院,目前隨訪情況良好。
關鍵詞責任擔當
專家馳援多地,與兄弟醫院并肩作戰
3月9日,安徽省新冠肺炎重癥集中救治基地醫院之一、全省收治確診患者的阜陽市第二人民醫院給中國科大附一院專程送來感謝信和“鼎力支持、科學抗疫”的匾額,感謝為阜陽取得“全治愈,零死亡,無感染”的抗疫成績所作出的貢獻。此前,亳州市委、市政府也專門發來感謝信,感謝該院對亳州疫情防控工作給予的大力支持。
疫情發生以來,省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大附一院副院長徐曉玲以及劉寶、潘愛軍、周樹生、胡曉文、張琳琳等該院多位專家,多次奔赴蚌埠、蕪湖、安慶、阜陽、亳州、池州等地,指導、參與危重癥和重癥患者的醫療救治工作,為安徽省實現全面“清零”目標做出了貢獻。
醫院還組織護理專家及時編寫出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護理手冊》,贈送給基層醫院,幫助基層醫院標準化、規范化地開展疫情防控護理工作。
關鍵詞科技支撐
中國科大方案,入選國家診療方案
研究表明,炎癥風暴是新冠肺炎由輕癥向重癥和危重癥轉變的重要節點,也是引起重癥和危重癥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疫情發生以來,在中科院和安徽省新冠肺炎應急科技攻關項目支持下,中國科大魏海明教授和中國科大附一院主任醫師徐曉玲牽頭組成的聯合攻關團隊,在國內最早開展炎癥風暴機制與干預策略研究,在發現新冠病毒感染致重癥肺炎炎癥風暴可能的關鍵機制后,迅速提出“托珠單抗+常規治療”的免疫治療方案,在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后,及時開展相關臨床研究和探索性治療。
在安徽省先期開展的探索性治療中,20位采用該治療方案的新冠肺炎患者(重型18例、危重型2例)均已治愈出院,其中發熱患者在用藥后體溫24小時內全部降至正常,呼吸功能、氧合指數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張華(化名)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能明顯感受到呼吸困難,直接就從安慶轉到了這里的ICU,來的時候情緒很低落。”剛住院時的感受,張華記憶猶新。
治療組綜合運用抗病毒、保肝、抑制炎癥、免疫調節、中醫和營養支持等手段,“經過檢測,我們發現患者體內是有較高炎癥因子的。在徐曉玲教授帶領下,我們征得張老師(張華)的同意,對他采用了托珠單抗免疫治療方法阻斷炎癥風暴,對治療產生了積極影響。”中國科大附一院感染病院ICU主任楊云介紹,用藥一天后,張華體溫即降至正常,之前呼吸費力的癥狀得到緩解,氧合指數不斷改善,身體逐步康復,2月22日治愈出院。
3月3日,托珠單抗免疫治療方案作為新冠肺炎重癥治療手段被列入國家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向全國推廣。3月4日,在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召開的全國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工作視頻培訓會上,徐曉玲教授向國內同行專家介紹了新冠肺炎免疫治療的“中國科大方案”,發出新冠肺炎研究和治療領域的“安徽聲音”。
目前,在國家衛健委統籌部署和中國紅十字會協助下,由中國科大附一院黨委書記劉同柱帶領的專家組,正在武漢指導幫助包括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武漢協和醫院在內的武漢14所定點收治醫院采用托珠單抗免疫治療方案開展患者救治工作。3月6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專門介紹了這一方案在武漢前線應用于重癥患者治療的情況。截至3月11日,武漢14所重癥定點收治醫院已累計為391名患者采用該方案進行治療。
利用互聯網+,免費提供咨詢服務
中國科大附一院積極響應安徽省衛健委號召,從1月24日即開始開通互聯網醫院網上發熱咨詢門診,百余位醫生24小時免費為全國患者提供新冠肺炎防控網上咨詢服務,咨詢量超過1萬人次。
此外,互聯網醫院還增設用藥咨詢、護理咨詢、卒中咨詢等20個專業科室,百余位專家固定排班,為廣大群眾提供咨詢和線上診療服務,引導科學就醫,減少來院往返,降低交叉感染風險。醫院還開通互聯網醫院藥品配送服務,安徽省內首家實現藥品冷鏈運送快遞到家。目前,中國科大附一院已通過互聯網醫院開展托珠單抗治療方案相關介紹,并即將開通免費咨詢門診,以期幫助更多人。
戰“疫”期間,該院科研人員結合實際,及時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自我決策支持系統,將尋找疑似患者和預檢分診的關口前移,目前該系統瀏覽量超過159萬次,在線自測超過61萬人次。此外,國內首臺無接觸自助服務設備也在該院門診投入使用,有效降低人體與物體表面接觸時發生交叉感染的可能。
關鍵詞人文關懷
陪老人曬太陽,為患者開心理處方
肥東的李大爺是我省最高齡新冠肺炎患者,經過20多天的精心治療后病愈出院。由于老人已經93歲,并伴有高血壓、腦梗死、疝氣等基礎疾病,下肢活動有障礙,治療期間,醫院在堅持“一人一案”基礎上,對其給予重點關注。
“兒子、孫子都感染住院,剛開始老人抵觸情緒很大,非常不配合。”中國科大附一院感染病院ICU護士長李楊說,李大爺剛來時有攻擊性,醫護人員就每天反復溝通交流,陪他講話、做活動、按摩,老人漸漸開始配合。
“我們執行的一項特殊‘醫囑’,就是帶老人家曬太陽。”據李楊介紹,在主治醫生楊田軍主任的指導下,經過治療組評估,天氣好的時候醫護人員就將老人連床帶人搬到窗邊,“陪老爺子曬太陽”。在醫護團隊的科學治療和悉心關愛下,2月29日,李大爺治愈出院。
楊春梅馬雪然/圖方萍李矗方雯朱偉華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葉曉/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