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特別是居民小區實行封閉管理的情況下,志愿者是如何工作的?市民是否配合?2月11日上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在滁州市參加社區志愿者服務,既做志愿服務也是一次體驗式采訪(為感受真實,報名時未表明記者身份)。
記者在社區做志愿服務
志愿者并非人人能當
上午8時,記者準時來到滁州市瑯琊區瑯琊街道鳳凰社區,一位年齡稍長的男子已經等候在社區,了解記者也是過來當志愿者后,當即布置往外搬桌子和宣傳牌。隨后,又一位小姑娘和兩位中年男子前來,他們都是該社區的黨員志愿者。
記者所在志愿者服務點就是守候在一個名為“健康巷”的巷口,負責對巷內進出人員進行詢問和勸解,查驗他們進出時是否持有“出門證”,若沒有就按規定辦理。按規定,除復工上班人員持證進出外,每戶每兩天只能派一人出門采購生活必需品,其他人員盡量減少出門。
記者打探得知,健康巷內居住著100多戶人家,由早期電風扇廠等好幾個單位職工宿舍構成,因建得比較早,并沒有形成獨立的小區,且不同單位之間缺少溝通,因此很難統一。鳳凰社區共有48個小區,類似健康巷這樣的開放式小區就有37個,每個開放小區都有多個路口,因此封閉管理工作量很大,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參與。
鳳凰社區黨委書記朱家和告訴記者,志愿者選拔也有一定要求,需要責任心強和有耐心的人,他們社區志愿者是由轄區黨員和熱心市民報名經選拔而來,并不是人人都能當上志愿者的。
老黨員更要率先垂范
戴上執勤的紅袖章,穿上志愿者的紅馬甲,記者心頭不由地有種莊重的責任感。
“奶奶,您有出門證嗎?沒有的話就不能出去!如果需要買東西,我們幫您!”一位90多歲的老太太推著手推車想出門溜達,被志愿者攔了下來。她并不清楚,兩天前她的兒孫就和巷口志愿者打好招呼——老太太在家心急,家人勸不住,請幫忙勸阻。
“您若沒辦出門證,請在這里登記辦理!”66歲老黨員志愿者朱偉寶耐心又溫和地向居民勸說,這位在工廠當過廠長的老人退休后一直在家帶孫子,趁還沒復工兒子媳婦都在家,抓緊來社區當志愿者。他說,在疫情面前人人責任,況且他還是一名老黨員,更要率先垂范。
“阿姨,您拿這么多東西挺沉的,我幫您拿吧!”24歲黨員志愿者汪雪春連忙接住一位女士手中的米袋。
巡邏到此的社區黨委副書記李昌霞告訴記者,小汪是位非常仁義的好姑娘,父親因病去世較早,母親獨自拉扯著她長大,其間社區多有幫助。大學畢業后,小汪非常支持社區工作,聽說社區因疫情招募志愿者,她立即報名參加,之前交給她的事情,她都想著法兒給辦好,大家非常滿意。
記者(左二)在社區做志愿服務
把事做好讓群眾滿意
“我們既做了志愿者,就要把事情做好,讓群眾滿意……”一上午,李昌霞騎著電瓶車,一直忙碌穿梭于社區5個志愿點之間,因為她負責社區黨建工作,要掌握每個點上黨員志愿者的情況,同時鼓勵大家認真做好志愿者服務。
有人告訴記者,別看她工作起來精神特好,可她的家庭負擔特別重。半年前,李昌霞的老公突發腦出血,搶救后留下后遺癥喪失了幾乎全部的記憶力,每天生活起居都要李昌霞照顧,全家的重擔自然壓在她的身上。老公對她非常依賴,以前她都是帶著老公上班,后來女兒放假在家看著,但李昌霞必須每隔一會兒就要電話聯系下,否則老公就要出門尋找。有次,李昌霞忙得忘了打電話,女兒怎么攔都攔不住爸爸出門,只好打給媽媽,李昌霞嚇出一身冷汗。
看著志愿者各自忙碌的身影,記者突然想起一句話: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在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中,有多少不知姓名的逆行者替我們遮風擋雨,替我們負重前行。
唐曉宇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葉素健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