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商合杭高鐵今年全線貫通、擴大按病種收付費實施范圍、新建5G 基站1 萬個以上、棚戶區改造基本建成15.3 萬套、合肥都市圈加快打造“一小時通勤圈”……昨日,省長李國英向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描繪了2020 年安徽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
杭黃高鐵開通一年多,拉近了我省與浙江的時空距離。新安晚報資料圖片
關鍵詞:長三角一體化
擴大異地就醫門診結算覆蓋范圍
原文:全面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和安徽行動計劃。
解讀:我省將全力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深入實施國家規劃綱要及安徽行動計劃,切實抓好省黨政代表團赴滬蘇浙考察對接成果落地。推動合肥、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共創,配合編制并實施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發展規劃,加快G60 科創走廊宣蕪合段建設,支持聯合建設離岸科創中心,積極吸引滬蘇浙一流大學、科研院所來皖設立分支機構。聯合滬蘇浙共同研究制定覆蓋長三角全域的全面創新改革方案,探索建立一體化協同創新長效機制。積極構建省際毗鄰地區協同發展帶,規劃建設“一嶺六縣”產業合作發展試驗,推動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等全面深度合作。
此外,我省還將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共建軌道上的長三角,推進滁州、馬鞍山與南京城際軌道對接建設。合力打造世界級機場群和港口群,深化沿江港口與上海、寧波舟山等港口合作,強化與上海機場戰略合作。推進公共服務一體化,擴大長三角地區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覆蓋范圍,推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跨區域“一網通辦”。
關鍵詞: “一圈五區”建設
合肥都市圈打造“1小時通勤圈”
原文:統籌推進“一圈五區”建設。
解讀:“一圈五區”即合肥都市圈、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
今年,我省將實施合肥都市圈一體化發展行動計劃,加快打造“1 小時通勤圈”,推進合六經濟走廊、合淮產業走廊建設,高標準規劃建設合肥駱崗中央公園,打造合肥空港經濟示范區。
同時,我省還將印發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提升發展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意見,按法定程序修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發展條例,扎實推進江北、江南產業集中區改革創新和高質量發展。
出臺進一步推動皖北地區高質量發展若干意見、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實施方案,啟動建設“6+2+N”產業承接平臺,深化園區合作共建,建設100 個以上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
深入落實對大別山革命老區傾斜政策,重點支持特色產業發展和對外聯通通道建設,支持特色產業發展,打造紅色旅游示范基地,推動促進大別山等革命老區發展條例立法工作。
加快杭黃國際黃金旅游線、“皖浙一號風景道”等精品旅游線路規劃建設,積極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謀劃建設長三角康養基地。
關鍵詞:轉型發展
促進科技資源向資源型城市流動
原文: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
解讀:我省將完善支持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政策,開拓新舊動能轉換路徑。促進科技資源向資源型城市流動,布局一批創新平臺。研究編制資源型地區、老工業地區等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規劃,制定出臺支持銅陵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政策措施,修編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規劃。依托煤炭、鋼鐵、有色等資源優勢,做好延鏈、補鏈文章,加快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型煤化工、陶鋁新材料、銅基新村料等產業深化城區老工業區、獨立工礦區搬遷改造和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國家級試點,加大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支持力度。
關鍵詞:文化事業
支持新一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
原文:繁榮發展文化事業。
解讀:我省支持新一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舉辦第十三屆安徽國際文化旅游節、第七屆安徽文化惠民消費季、送“文化年貨”“鄉村春晚”“送戲進萬村”、農村電影公益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動。加快省文化館新館建設,開展鄉鎮綜合文化站專項治理,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95%,選拔培育“村級文化帶頭人”。
我省將實施烈士紀念設施提質改造工程,制定烈士紀念設施修繕管理維護建設規劃,推進大別山等革命老區革命文物集中維修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出臺安徽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非遺傳承人研培計劃和非遺傳承人記錄工程,建設非遺數據庫。加強地方戲曲傳承發展。創新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文藝創作,大力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參事文史檔案方志等事業。
關鍵詞:社會保障
棚戶區改造基本建成15.3萬套
原文:強化就業和社會保障。
解讀: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方面,我省將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常態化推進“2+N”招聘活動,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推進技工大省建設,深入實施“創業江淮”行動和職業技能提升行動。
加強市場價格監測預警,強化生活必需品保供穩價,認真落實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按月足額發放價格臨時補貼。
開展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實施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確保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開展醫養結合示范創建,推進醫養資源整合和統一信息平臺建設,大力發展智慧養老,推進城市養老服務“三級中心”全覆蓋。
強化社會救助兜底功能,加強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達50%。編制兒童福利事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出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轉型升級指導意見。實施精準康復行動,確保有康復需求的殘疾兒童和持證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比例不低于80%。加大城市困難群眾住房保障,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基本建成城鎮棚戶區改造15.3萬套。
關鍵詞:科技創新策源地
基本建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框架
原文:加強科技創新策源地建設。提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功能。
解讀:作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合作與競爭的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環境四大領域,解決重大科學問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催生變革性技術。預計中心將于2020 年基本建成,2030 年成為國際一流水平、面向國內外開放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我國科技長遠發展和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2020年,我省將建成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一期工程,大力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同時,我省還將加快建設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和合肥先進計算中心,推進合肥先進光源、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等預研。并加快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設,組建大健康研究院、環境科學研發平臺。建設未來技術綜合研究基地。
另外,我省還將穩定運行和發展“一室一中心”,組織實施500 項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突破一批核心技術,把更多創新鏈、產業鏈的“根”扎在安徽的土地上。另外,我省還將加快創建智能語音、硅基新材料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培育一批省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并支持科研單位參與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組織實施一批國際科技合作項目。
關鍵詞:科技成果轉化
讓更多前沿科技研發“沿途下蛋”
原文: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轉化。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等領域,統籌推進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促進更多前沿科技研發“沿途下蛋”。
解讀:我省將積極在有條件的市布局建設產業創新中心,加快構建科技研發、技術熟化、產業孵化、企業對接、成果落地的完整機制。我省也將支持大中小企業和各類主體融通創新,發展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
另外,我省還將組建一批政產學研用金一體化新型研發機構。并提升安徽創新館運營水平,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0%以上。我省還將在2020 年辦好中國(安徽)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會,并加強產業中介組織建設,發展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等科技服務業態。
同時,我省將建立健全“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支持政策,構建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的支持平臺,努力讓安徽成為創新動能成長壯大的肥沃土壤。
關鍵詞:人才
外國人才簽證全流程在線辦理
原文:打造創新愉快的人才發展生態。
解讀:我省將健全以人才為核心的創新激勵機制,完善首席科學家、崗位管理、科研人員股權激勵、柔性引才等制度政策,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
2020 年,我省將扶持一批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在皖創新創業。并健全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服務體系,實行外國人才簽證全流程在線辦理,構筑起海內外英才向往匯聚的磁場。
我省還將深化科技“三評”改革,賦予科研院所、高校和新型研發機構在選人用人、科研立項、成果處置、職稱評審等方面更大自主權。并支持企業以股權、期權、分紅等多種方式激勵核心科研團隊和管理人員。
另外,我省也將推進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建設,完善有利于激勵創新的知識產權歸屬制度,落實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提高維權效率。
趙琳周 方婷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徐琪琪 項磊 劉旸 葉曉 姚一鳴 韓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