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渦陽縣地處皖北地區,面積2109 平方公里,是經濟欠發達地區,但該縣在繼2018 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之后,今年一季度地區生產總值再次增長11.3%,增幅高居安徽省縣域第1 位。這個曾一度基礎設施落后、經濟項目停滯、增長明顯乏力的省級貧困縣已迅速實現貧困縣“摘帽”,政治經濟文化各項事業正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
綠色導向引領高質量發展
在渦陽縣經濟開發區鴻路鋼構廠房內,記者看到一個個碩大的鋼梁躺在地上,“滋滋”的電焊聲和“吱吱”的鉆孔聲不絕于耳。工人們正在忙著下料、拼裝、切割、焊接……在鋼梁上“繪出”一個個美麗的光圈。
鴻路鋼構是全國最大的鋼構集團之一,也是一家上市公司。渦陽鴻路是其在全國建立的十多個生產基地中單體面積最大的一個。這個總投資36 億元、占地面積2371 畝的項目,已成為渦陽經濟發展中一個全新的增長極。
鋼結構裝配式建筑整體性好,抗震性能極佳,可實現構件工廠化制作、施工現場拼裝,比傳統鋼混結構節約混凝土約10%、節約水60%、節約勞動力50%以上,施工作業面大大減少,而且鋼材回收率高,是典型的綠色環保型項目。
目前在渦陽,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標準化廠房、工業鄰里中心、鴻路鋼構生產基地、金諾公館、橘子洲小區等一批約170 萬平方米的鋼結構裝配式項目接近完工。
石膏板材是家裝常用材料,卻鮮有人知它的原料是電廠廢渣。在渦陽縣經開區泰山石膏(渦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記者見證了電廠廢渣變成石膏板的過程。
全自動化流水作業的車間內,工人并不多,只在包裝和運輸環節有工人正在忙碌。傳輸帶上,一張張綠色的大型板材經過切斷、烘干、鋸邊等工序后,成品就大功告成了。車間外是一個大型的攪拌樓,原料就是在這里經過配料、攪拌、成型后,上機凝固,然后進入切割環節。而攪拌樓中的原料,就來自周邊電廠產生的廢渣。“這些廢渣都是從附近電廠拉過來的,公司一年可消耗掉約35 萬噸的工業廢渣。”泰山石膏(渦陽)有限公司生產綜合處處長陳松說,泰山石膏沒在這里落戶前,這兒的工業廢渣都被當作垃圾處理了。
渦陽縣高度重視產業發展導向,在招商引資開始就關注項目是否環保,對非產業發展方向、非環保項目一律不引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鴻路鋼構項目,由于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目前省委、亳州市委都正在出臺政策支持渦陽發展鋼構產業,鴻路公司也將進一步擴大投資,爭取把渦陽建成全國最大、要素最全,買全國賣全國的“鋼構城”。
創新機制助力項目建設
安徽三志制動器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少華向記者表示,今年他的企業將再追加投資1.8 億元。這與其在入駐之時,渦陽為他們提供了全面貼心的“拎包入住”服務有很大關系。“提供建好的標準化廠房,水、電、氣全部開通,各種營業執照等手續的辦理有專人負責幫辦。”從投資到投產,該公司只用了一個半月時間,創造了當地工業項目投產用時最短紀錄。
“很多同行都夸我們發展‘神速’,其實,都是因為渦陽為企業服務得好!”王少華表示。
一家家企業的入駐,離不開周到的服務,一批批大項目的如期開工和順利推進,離不開一整套完善的機制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2015 年,渦陽成立了渦陽縣大建設指揮部,負責督查協調和指導全縣建設項目,對項目建設提供前期謀劃、手續辦理、資金調度、問題協調、項目推進驗收及交付等保障措施,有效保障在建項目又快又好實施。
“從項目洽談,到簽約,再到開工建設,我們都明確了相關服務部門跟蹤服務,發揮平臺紐帶作用,解決項目建設中存在的難題。并采取日巡查,周調度、半月督查、現場調度等方式,全面解決企業項目落地后的難題。”渦陽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大建辦主任蘇志杰說。
目前,渦陽縣經開區形成了綠色裝配式建筑、智能制造、現代中藥和綠色食品、循環經濟4 大產業集聚區,入駐企業50 家,引進10 億元以上項目1 個,5億元以上項目7 個,億元以上項目6 個,新增省級以上研發機構4 家、省級眾創空間1 個,新增高新技術企業6 家,專利授權量達276 件。全年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122.15 億元,實現進出口總額9531.66 萬美元,實現入庫稅收9.36 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4 億元,各項同比增長均在25%以上,在2018 年省級開發區綜合考核中位居全省第九。
2018 年,渦陽縣實施大建設項目共175 個,開工率100%。列入計劃實施省市重點項目121 個,其中,繼建項目44個已全部復工建設,計劃77 個新開工項目全部開工,開工率為100%。
普惠共享提升民生福祉
“別看這條小路不長也不寬,但它連接著縣道省道,龐樓村的村民出門進城,做個生意買賣,比過去少跑了很多路。對他們來說,這可是一條便民路、扶貧路。”日前,在渦陽縣西陽鎮葛陸村,該縣交通局縣鄉公路站站長許振兵指著一條村道對記者說。
從龐樓村到葛陸村之間的水泥路長約1.3公里,寬為4 米。“這條路曾經是斷頭路,當年從南邊龐樓村向北修了200 米,然后就是土路。
遇到雨雪天氣,道路泥濘不堪,根本沒法走。”76歲的村民胡永光說,由于路途阻隔,兩個村子的人很少來往,走個親戚都要繞半天,雖然大家住得近,但心理距離卻疏遠了。
胡永光還向記者講述了一段往事:年輕時,他拉著馬車去鄰近的蒙城縣賣糧,遇上大雨,路面泥濘坎坷,車輪深陷泥坑,只能將一車糧停在雨中,一直等雨過天晴才繼續趕路。“過去,路太差,外出一趟費盡周折,耗時耗力,工夫都花在路上了。政府修路修到了群眾心坎上了,以前走一天的路,如今開車一個小時就能到。”他笑著說。
“現在路修通了,從龐樓村走到葛陸村只要十幾分鐘,大家交往也密切了,感情越走越近。”胡永光的鄰居接過話茬。
這條村道連接著縣道,能駛入307 省道,村民們出行暢通無阻。“看著是修建一條小路,其實解決了村民出行大問題。周邊成千上萬的村民出門進城不用愁了,經濟發展也有了交通保障。雖然修的是一條村道,連的卻是干部和群眾的心。”許振兵感慨地說。
在渦南鎮村民文化廣場,記者看到三三兩兩的村民在等候公交車。“早上六點多,我從縣城乘車過來給學生上課,公交車很準時,路況也很好,從沒耽誤上課。”雙廟村小學老師劉曉明告訴記者,路修好了,鄉村開通了公交車,城鄉交通快捷方便多了,公交車循環線20 分鐘一班,一直營運到晚上七點。
據該縣公交公司營運部部長張園園介紹,自去年6 月渦陽縣正式啟動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工作以來,已有渦南、花溝、標里、陳大等7 個鄉鎮城鄉公交線路,實行城鎮同價、一元通達。
“2019 年底將實現縣、鄉、村三級客運網絡體系全覆蓋,所有鄉鎮和建制村公交通達率將達到100%,使廣大群眾享受到更為安全、便捷、優惠、舒適的公共交通。”張園園補充說。
自2016 年以來,渦陽縣累計建設城鄉道路3000 多公里,其中2018 年實施民生和扶貧道路工程共計1096.5 公里,投資超過20 億元,榮獲全省“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示范縣”稱號。
據介紹,2019 年1~5 月份,渦陽縣33 項民生工程投入28.81 億元,占財政支出的82.8%。新建和改建幼兒園22 所,新增學位5.2 萬個。返鄉創業流持續加速,1865 名渦陽老鄉返鄉創業,獲評全國農民工返鄉創業試點縣,帶動就業7000 多人,拉動新學年學生回流1.6 萬多人。老百姓“用腳”給縣委縣政府的工作進行了實實在在的“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