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7月3日下午,“網聚美好安徽見證五大發展”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網絡主題活動皖北線采訪團走進蚌埠市,第一站便來到了被稱為“中國花鼓燈第一村”的馮嘴村,一探花鼓燈的風采。
花鼓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漢民族中集舞蹈、燈歌和鑼鼓音樂、情節性的雙(三)人舞和情緒性集體舞完美結合于一體的民間舞種。
據記載,花鼓燈最早源于夏代,最遲源于宋代。經過元、明、清、民國時期的發展,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蚌埠等地區為中心,輻射淮河中游四省二十多個縣市的播布區。2006年,花鼓燈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花鼓燈第一村 國家級藝術之鄉
馮嘴村位于蚌埠市禹會區,因在花鼓燈演繹傳承等方面的杰出貢獻,2005年被國家命名為“中國花鼓燈第一村”,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被評為“國家級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初入馮嘴村,采訪團便被祠堂門口金字招牌“中國花鼓燈藝術傳習所”所吸引。走進祠堂,馮國佩先生的雕像和畫像隨即映入眼簾。據介紹,馮國佩先生是民間藝術大師,花鼓燈“馮派”藝術創始人,被稱為“花鼓燈的梅蘭芳”。而馮嘴村便是馮國佩先生的出生地。
祠堂內,排練場兩側的過道,一幅幅花鼓燈的排練照、演出照,以及一件件演出服和道具及樂器,仿佛一位老者,在為來客深情述說著花鼓燈輝煌發展史。
據了解,受花鼓燈“馮派”藝術影響,如今的馮嘴村,有80%的村民會表演花鼓燈,花鼓燈在這里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這也讓馮嘴村在花鼓燈藝術的傳播領域中占有主體和主導地位。
不僅如此,花鼓燈為馮嘴村帶來的,不光是文化藝術領域的瑰寶,還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馮嘴村積極開發利用花鼓燈品牌的市場價值,堅持藝術傳承的同時走市場化道路,帶動生態旅游發展,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傳統文化藝術與現代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發展道路。
“東方芭蕾”享譽世界 代代傳承傾囊相授
金明,國家一級編導、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漢民族文化藝術授課講師,同時,也是著名的花鼓燈表演藝術家,“馮派”花鼓燈傳承人。
現場,在金明的指揮下,馮嘴村花鼓燈表演隊為采訪團一行即興表演了一段。華麗的演出服、歡快的舞姿、熱鬧的配樂,表演隊以及兒童團用幾近完美的演出,讓采訪團數十位記者,真實領略到了花鼓燈精彩絕倫的藝術魅力。
面對著恩師馮國佩先生的雕塑,金明說道,“花鼓燈歷史悠久,來源于民間,是一種融舞蹈、鑼鼓、燈歌、小戲、雜技于一身的綜合性藝術表現形式,是世界上最能用肢體語言表達人物情感的舞蹈。花鼓燈作為中國漢民族舞蹈文化藝術的杰出代表,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有較高的知名度。”
金明表示,花鼓燈的繁榮,離不開先輩們的創作發展與傳承,正是這種接力,才能讓花鼓燈有機會在國家領導人面前被贊譽;才能讓花鼓燈登上奧運會、世博會;才能讓花鼓燈作為非遺走上藝術學院漢民族文化主課課堂。
“前場、后場、大場、小場、大花場、小花場,從小的耳濡目染,讓馮嘴村現在幾乎人人都懂花鼓燈,會花鼓燈。兒童團里最小的孩子才9歲,就有一身表演花鼓燈的好本領。這些孩子喜歡花鼓燈,也愿意學花鼓燈,有勇氣翻跟頭,也有毅力學下去,我就愿意去教,也會認真的傾囊相授,這就是傳承。”金明如是說道。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吳月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