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2018年,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也是安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亮點頻出的一年。近年來,我省注重加強頂層設計,強化督察,藍天保衛戰首戰告捷,并出臺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巢湖綜合治理、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等標志性戰役攻堅戰的方案。天藍了、水清了,老百姓享受著生態環境提升帶來的美好生活。
去年,我省空氣質量大有改善。這是2018年9月2日,廬江縣龍橋鎮沿湖農業生態示范園。
亮點頻閃
“藍天保衛戰”首戰告捷
對于2018年的安徽空氣環境質量,許多人都有著同樣的感受:空氣質量更好了、優良天數更多了。
“2018 年,我省的 PM2.5 比 2017 年下降了12.5%,多年來首次實現較大幅度下降。”安徽省生態環境廳的相關負責人表示,2018年,安徽藍天保衛戰首戰告捷。在全省氣象條件與上年整體相當的情況下,大氣污染指標實現“兩下降一提高”,全省 14 個未達標城市(除黃山、池州)PM2.5平均濃度為51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 12.1%;全省 PM10 平均濃度為 76 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 13.6%,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 71%,比上年提高了4.3個百分點,超額完成年度考核目標任務。
去年,全省水環境質量主要指標則實現了“一下降兩提高”,國家控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 75.2%,較 2017 年提高 3.5 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 1.9%,較 2017 年下降了0.9個百分點;全省城市建成區226個黑臭水體共有 187 個達到“不黑不臭”的目標,消除比例為82.7%,較上年提高了19.6個百分點,均達到國家考核要求。
在推進凈土保衛戰工作中,全省于去年基本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初步掌握我省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同時推進禁止洋垃圾入境工作,實現全年全省固廢進口企業數量和進口量較上年雙下降。
政府實招
督察整改解決突出問題
2018年,為推進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我省組織開展了兩輪現場督查。對于發現的問題進行及時通報,并將整改不到位或出現反彈的問題重新納入整改清單。
也是在這一年,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對合肥等 8 個市開展第二輪省級環保督察,重點督察生態環境保護決策部署落實情況和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情況。2018年底前,已向8個被督察市反饋督察意見、移交39起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線索。通過開展省級督察,解決了一大批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
為助推長江經濟帶建設,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的實施意見》,著力構筑沿江1公里、5 公里、15 公里“三道防線”。同時,將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建設工程和打造皖江生態文明示范區列入綠色發展行動實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要點。目前,長江經濟帶 8 市納入項目庫的重點建設項目共 203 個,總投資 2336.9 億元,2018 年計劃投資 212.9 億元,計劃開工項目42個。截至2018年底,實際完成投資283億元,開工建設項目50個,均超額完成年度計劃。
目標展望
減少柴油貨車污染排放
2019 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關鍵一年。
今年,我省將進一步細化實化藍天保衛戰、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柴油貨車污染治理、長江保護修復、巢湖綜合治理、農業農村污染治理 7 場標志性戰役的任務分工,持續改善全省生態環境質量。對于社會關注的運輸結構調整問題,我省計劃大力推動“公轉鐵”“公轉水”,提高鐵運、水運比例,降低公路運輸比例,并開展清潔柴油車、清潔柴油機、清潔運輸、清潔油品“四項行動”,切實減少柴油貨車污染排放。
為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我省將繼續對淮北等 8 個市開展省生態環保督察,實現第二輪省生態環保督察全覆蓋。同時強化源頭防治,實現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控設備“安裝、聯網、運維監管”三個全覆蓋,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監管信息系統。
在考核獎懲方面,安徽省政府將對各市年度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完成情況繼續實行考核,嚴格獎懲兌現,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考核結果經審定后向社會公開,并交組織部門作為對各地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專家良策
資源共享以便“對癥下藥”
“加大園林綠化、老舊小區改造、污染企業治理,這些年安徽生態環境的改善有目共睹,也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可。”安徽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張震表示,許多企業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已經認識到了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這與以前相比是很大的進步。
安徽的水資源、土壤資源、生物資源豐富,張震建議說,我省在今后的生態環境建設中,要在以上幾個方面加大資金、政策傾斜力度,同時注重多部門協作及數據資源共享,以便對各類環境問題“對癥下藥”。“以土壤治理為例,由于工礦企業的存在,我省部分城市土壤的重金屬防控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張震表示,在這項工作中,農委、生態環境、國土等部門應當整合并共享相關數據,為土壤治理提供依據。
近幾年,我省的秸稈禁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張震認為,提高秸稈綜合利用仍是改善農村環境的重要舉措。
“皖北地區是秸稈綜合利用的重點,從生態的角度來說,除了秸稈還田,也有許多其他的方式可以嘗試。”張震介紹說,自己曾經于2016 年底至 2017 年初進行了秸稈綜合利用的調查,由于秸稈還田之后土壤的承受能力有限,認為我省可以采取土地輪休、收集后進入造紙廠、制作成肥料等方式,拓寬秸稈綜合利用途徑。“2018年,我省出臺了《安徽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三年行動計劃(2018 年—2020年)》,提出了優化秸稈肥料化利用技術,探索實行輪作休耕制度等。”張震表示,政策的出臺將推動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格局的形成,也是改善農村環境的重要舉措。
百姓愿景
更加注重解決身邊問題
余澤君是安慶市太湖縣轉橋村的村民,也是一名基層黨員,這幾天,他在瀏覽新聞的時候注意到了這樣一條信息: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講話中著重提到了生態環境保護問題。
“內蒙古的生態狀況關系到全國的生態安全,我們安徽作為內陸省份,這幾年在環境治理方面也做了很多實事,光是我們村就有了很大的變化。”余澤君說,自從實行了“戶收集、村轉運、鎮處理”的農村垃圾治理方式,村民們都主動地把生活垃圾放到垃圾桶里,以前那種隨處扔垃圾的習慣正在悄然改變。“還有我們家門口的小水塘,以前里面都是白色垃圾,現在都清理干凈了,水塘周邊還種上了綠植。”
身邊的這些改變,讓余澤君切切實實感受到生態環境提升帶來的好處。未來,他最期待的就是農村的旱廁改造。“旱廁改造是改善環境、提升村民幸福感的一件大事,在提高空氣質量、治理重污染企業的同時,希望我們省的生態環境建設能夠更加注重解決老百姓身邊亟待解決的問題。”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姚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