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昨天下午,省“兩會”新聞中心召開第二場媒體見面會,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盧仕仁介紹全省鄉村振興和農業發展。省人大代表陳長貴、高亞飛,省政協委員喻榮虎、匡健,圍繞全省鄉村振興發展介紹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媒體見面會現場。
看成績 多項指標居全國前列
對于2018年我省鄉村振興發展,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盧仕仁概括為“穩、進、好”,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短板。“我們始終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糧食生產穩,農民收入穩。”盧仕仁介紹說,2018 年全省糧食總產 801.5 億斤,實現“十五連豐”,位居全國第四位。
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 9.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縮小了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
穩定的同時,農村社會事業和農村改革也在加快推進。公共資源更多向農村傾斜后,去年建成“四好農村路”擴面延伸工程2萬公里,解決 202.9 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提前三年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全覆蓋,縣域醫共體建設實現全覆蓋,省級基礎養老金標準提高到 105 元,居中部第一。農業和農村面貌向好,建立優質水稻、小麥專用糧食生產基地 1455 萬畝,增長 3 個百分點。新增稻漁綜合種養 70 萬畝,增長77.8%,總面積達 160 萬畝,居全國第二位。全省農產品網絡交易額達 390 億元,增長 50%;全省休閑農業年接待游客近 2 億人次,綜合營業收入 787 億元,分別增長 8.2%和 13.5%。農村的環境也改變了以往“臟亂差”的景象,截至2018年底,共完成改廁 149.3 萬戶,占 3 年總任務數的71.1%;全省90%鄉鎮垃圾“收儲運清”實現市場化運營,完成109個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無害化處理率達 66%;1133 個鄉鎮政府駐地完成了“兩治理一加強”,農村“臟亂差”的狀況明顯改觀。
“讓農民變股東,這是深化農村改革后的一個重大變化。”據悉,去年全省 5856個村完成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占總村數的35.6% ,人 均 分 紅 100 元 ;3752 個村完成“三變”改革,占總村數的 22.8%,戶均增加財產性收入 1000 元,改革的紅利加速釋放,農村發展活力競相迸發。
談未來 到2020年貧困人口全脫貧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業是短腿、農村是短板,我們現在就是要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未來安徽農業和農村的方向在哪里?盧仕仁表示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據介紹,今年我省繼續推進“大棚房”專項清理整治,抓好問題整改,對尚未結案的違規項目依法依規嚴肅處理。抓好非洲豬瘟防控工作,目前我省 9 個疫點疫情雖然全部解除,但這是一場
持久戰,今后還將“堵”“防”“暢”并舉,嚴查違規生豬調運和泔水運輸;強化生豬養殖場疫病防疫;實行點對點生豬調運。糧食生產、脫貧攻堅、改善人居環境依然是今年的三件大事,據悉,今年我省將新建高標準農田 360萬畝,2019 年糧食產量穩定在 780 億斤左右。以產業興旺帶動農民和貧困戶增收,確保 2019 年 9 個貧困縣摘帽、64個貧困村出列、40萬貧困人口脫貧,到 2020 年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同時繼續優化農村環境建設,完成 70 萬戶以上農村戶用廁所無害化改造、200個以上鄉鎮政府駐地及1200個左右中心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1300 個左右中心村建設任務。
此外,今年我省還將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承 包 地 經 營 權 抵 押 貸 款 。2019年全省開展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有望達到40%,開展農村“三變”改革的村達到30%。探索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
省人大代表高亞飛:政策資金要“精準扶農”
“安徽現代設施農業發展很快,但與東部發達地區比較來看,規模仍然不夠,農業機械化水平與中部比、與全國平均水平比仍然有差距。未來我省可以通過培訓職業農民,增加基礎設施投入、允許社會資本參與農業發展等方式做大做強農業。”作為一名農民企業家,省人大代表高亞飛對農業發展頗有感觸。
增強農業農村活力首先要有人,即培育職業農民。高亞飛建議要消除社會資本進入“三農”的體制障礙,通過政策和資金引導,引進各方資本,吸引農民工、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培養職業能手或“能人”。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創意農業,實現“科技+”“教育+”“健康+”等新業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提升農業的附加值。其次是要增加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提高農業、農村抗御自然災害能力,整修“農機路”“斷頭路”,解決機械化進村的難題。此外,針對扶農惠農主體分散、農業大項目投入少,以及金融投放“三農”貸款積極性不高的現狀,他認為需要創新投入和使用方式精準扶農,通過政策資金引導,允許社會資本參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村莊宅基地整治節約用地,以入股、聯營等方式,共同發展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農村三產融合項目。
省人大代表陳長貴:發展農村要堅持“生態優先”
來自肥東縣鄉村振興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村的省人大代表、小陶社區黨總支書記陳長貴對于如何進行鄉村建設有著自己摸索的經驗。“
發展農村和農業首先要堅持生態優先。因為只有生態,才有健康產業;只有健康產業,才有高質量生活;只有高質量生活,才能體現生命的價值。”他以小陶村建設為例,該村結合文明創建對水源和養殖區域進行整治,發展生態林業,新建 350 畝綠色生態景觀林。
為了服務好企業和本村農業經營主體,小陶村不僅成立了農村勞務合作社,對接企業用工;還積極幫助回鄉創業的稻蝦養殖、經果林、瓜果蔬菜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規范種植標準,完善基礎設施。利用高速道口和文化旅游大道的交通優勢,發展休閑旅游和康養項目,使小陶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此外,社會資本也在農村建設中發揮作用,該村用資產、資源溢價與社會資本對接,成立安徽小陶田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擬名),注冊資金5000萬元,村集體占股份 51%,引入社會資金 2000 萬元,占股份 49%,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資本。
省政協委員匡健:振興鄉村 關鍵要聚人才
“實現鄉村振興,需要有大量的群眾參與,有充足的人才引領,最終還要落腳到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上。”對于以前農村的情況,省政協委員匡健概括為“農業大而不強,農村廣而不美,農民多而不富”,要扭轉這樣的局面,他認為“人”將是最關鍵的因素。
首先是要聚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做到人居美。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必須站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來謀劃和推進。匡健以他任職的無為縣為例,該縣當前正在大力實施7個“一體化”,包括城鄉的供水、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燃氣、公交和閱讀、醫療衛生服務的一體化。其次要實現人氣旺。鄉村是否振興,有沒有人氣是一個風向標。鄉村的人氣,必須靠產業的發展來集聚。農業產業的發展,當前要以品牌為引領,著力打造標準、供應鏈和營銷三大支撐體系,力爭在農業的規模化和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做大做強上有所突破。
聚焦農村人才的內育外引,達到人才聚集,這是振興鄉村建設的關鍵。農村的發展,最緊缺的要素就是人才,特別是在農業科技人方向。他建議應該打造由農業科研院所專家領銜、農業部門技術人員為支撐、農業企業的技術人員為基礎的梯形農業科技人才隊伍。
省政協委員喻榮虎:鄉村旅游 要高標準有特色
“現在很多鄉村旅游規劃布局缺乏統籌考慮,在開發建設上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有的只是簡單的盲從和效仿;有的產品單一缺乏特色化。”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鄉村旅游成為其中重要的一環,但當前的鄉村旅游卻存在著同質化高、留人難的問題。對此,喻榮虎認為發展鄉村旅游應該從規劃、旅游用地獲取、特色化等多方面考慮布局。
首先規劃上要“高標準”,完善基礎設施,實現通電、通路、通水、通網絡、通廣播電視,為游客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體系,這樣的鄉村游才能留得住人。他以浙江為例,有的環境整治工作農民力量達不到,如道路、光纖、污水處理等,這就需要政府調用公共資源來逐步解決。其次是要有自己的特色,鄉村要挖掘自己的優勢來發展旅游,而不是一窩蜂地復制某一種模式。現在農村的“三變”改革、“三線”劃定改革、集體建設用地入市,這些都將給有特色資源的農村,帶來巨大的發展機會。
“以前鄉村旅游獲取用地主要是通過征收將集體土地變為國有建設用地,再通過出讓的方式來解決。集體土地通過征收變成國有土地后,鄉村生活、鄉村風土人情的載體也就不存在了,‘鄉村性’沒有了,鄉村旅游也就沒有了生命力。”不過這個制約鄉村旅游發展的瓶頸問題將有望得到解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將會促進鄉村旅游健康發展。
但孝妍 崔雪美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張曉嶸 劉旸 吳碧琦 姚一鳴 韓誠 葉曉 項磊/文 王從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