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聽取了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實施情況中期評估報告。報告顯示,“十三五”以來,我省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綱要實施情況總體良好——
【關鍵詞】
服務業增加值比重
完成進度: 2017年,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42.9%,提前超額完成規劃綱要41.5%的目標。
解讀:
“十三五”以來,我省現代服務業不斷提質增效,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取得顯著發展,集聚發展效應持續顯現。全省新增66家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16家省級示范園區。 2017年集聚區營業收入增長14.3%;單體實力增強,2017年營業收入達100億元的集聚區有10個;2018年上半年12家集聚區實現營業收入50億元以上,集聚效應不斷顯現。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有序推進,黃山市完成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任務,銅陵市銅官區獲批“十三五”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在全國37個試點地區中率先出臺《推進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的實施意見》。
【關鍵詞】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
完成進度:
“十三五”前兩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為5.66%,提前完成規劃綱要5.5%的目標。
解讀:
我省加快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制定安徽省循環發展引領行動實施方案,支持阜陽市、蕪湖繁昌縣、滁州鳳陽縣列入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縣),支持安慶高新區、霍山經開區、銅陵金橋經開區列入國家園區循環化改造重點支持園區。大力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成功舉辦2017、2018安徽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博覽會項目簽約儀式,簽約總金額近400億元。支持合肥、淮北、六安、宣城、黃山5市列入國家低碳城市試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明顯提高,嚴格執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制度。 “十三五”前兩年,單位GDP能源消耗累計降低10.3%,順利完成全省能源消耗“雙控”目標任務。
規劃綱要主要目標分為預期性和約束性兩類,預期性指標20項,約束性指標13項。預期性指標中,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等18項指標完成序時進度;約束性指標中,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耕地保有量、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等10項指標完成序時進度。
【關鍵詞】
經濟高質量發展
完成進度:
全省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等主要經濟指標,均較好完成序時進度。 2017年全員勞動生產率為6.3萬元/人,達到序時進度。
解讀:
我省出臺《關于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深入實施五大發展行動計劃,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打好三大攻堅戰,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2016年、2017年、2018年上半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增長8.7%、8.5%和8.3%。財政收入分別增長9.0%、11.1%和14.7%,均高于同期GDP增速。
我省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新型顯示、機器人等24個重大新興產業基地,啟動建設智能汽車等18個重大新興產業專項。出臺《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條例》,為全國首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地方性法規。注重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強化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方面科技攻關,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低碳環保型的重大產品。加快推進省屬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深入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與央企合作不斷深化,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新開工、實際完成投資、新簽約、新竣工四個“2000億”目標任務。大力實施民營經濟提升工程,推動出臺“降成本新10條”,建成并運行省級減輕企業負擔綜合平臺。 2017年全省降低企業成本1000億元以上。開展“個轉企,小升規”培育行動,各類市場主體進一步增加。
【關鍵詞】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完成進度:
2017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為2.09%,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為7.7件,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7.3%,較好完成序時進度。
解讀:
我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建設,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省建設順利推進,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建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人才高地建設成效顯著。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正式開通,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首次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深化科技成果“三權”管理改革,加快推進技術類無形國有資產管理改革、新型研發機構市場化管理改革等試點。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培育力度,“十三五”前兩年共有3190家企業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重新認定,享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優惠。截至2017年底,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4310家,居全國第8位、中部第2位。合肥高新區、蕪湖高新區、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合肥榮事達電子電器集團入選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實施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創新創業扶持計劃,給予單個項目最高1000萬元股權投資或債權貸款,已遴選支持115個高層次人才團隊,累計創造產值超過80億元。
【關鍵詞】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完成進度: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3.5%,完成規劃目標95.5%,有望提前實現規劃綱要目標。
解讀:
我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門檻。截至2018年6月底,全省共有345.7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提升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水平,扎實推進全國城鄉規劃改革試點省建設,深入開展國家和省級“多規合一”試點。美麗鄉村建設深入推進,科學編制中心村建設規劃,提升中心村規劃建設品位。全省已建和在建中心村累計達5300多個,占布點總數55%左右。到“十三五”中期,全省各級財政共安排美麗鄉村建設專項資金147.5億元,整合涉農資金172.2億元,吸引社會資金204.4億元。
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統籌推進皖江示范區、皖北六市、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大別山革命老區協調發展,增強合肥都市圈的輻射力和帶動力,推動資源型城市加快轉型發展和縣域經濟振興。
【關鍵詞】
綠色江淮美好家園
完成進度:
2017年單位GDP能源消耗、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地表水質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71.7%,均達到序時進度。 2018年上半年,森林覆蓋率為29.53%,森林蓄積量為2.58億立方米,預期可完成目標任務。
解讀:
我省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建設綠色江淮美好家園。進一步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出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強化生態底線約束,界定各類禁止開發區域的范圍和邊界。加快推動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建設,推進“三水共治”,深入開展長江經濟帶中“共抓大保護”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全面推行河長制,率先探索林長制。啟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和退耕還濕,已建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23處、濕地公園57處,總面積達48.49萬公頃;實施林業增綠增效等重點生態工程,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已完成3萬畝任務。建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在全國率先成立省環境保護委員會。出臺《突出環境問題整改核查考核暫行辦法》,推動構建污染區域聯防聯控聯治新機制;出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實施辦法》,制定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和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體系,并對各市開展首輪評價。
【關鍵詞】
內陸開放新高地
完成進度:
進出口總額、外商直接投資年均增速均高于規劃綱要目標。 2018年上半年,進出口總額達310.6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93.6億美元。
解讀:
我省加快構建內陸開放新高地,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到“十三五”中期,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設立境外企業64家,實際對外投資2.2億美元,分別占全省27%和8%。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前三批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復制推廣任務已全部完成。大通道大平臺大通關建設加快推進,開通14條地區和國際客運航線以及多條國際貨運航線,“合新歐”國際貨運班列業務加快發展。
蕪湖綜合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獲批,外貿新優勢加快培育,出臺促進外貿增長等系列政策文件,擴大進出口貿易,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 2017年外貿額突破500億美元大關,增長20.8%。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深化與印尼、巴西等重點國別合作,著力推進建材、汽車、有色、農業和工程承包等領域優勢企業走出去。截至2018年6月底,已有700多家安徽企業揚帆出海,業務遍及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
【關鍵詞】
人民群眾獲得感
完成進度:
2017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863元,年均增長9.1%,高于同期GDP增速。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城鎮新增就業、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等達到或超過序時進度。
解讀:
我省堅持共享發展,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就業和居民收入進一步提高。 “十三五”前兩年,全省城鎮新增就業135萬人。重點群體就業穩中有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顯著提高,農民工就業規模持續擴大。2018年上半年,全省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57元,增長8.5%,居全國第6位;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72元,增長9.6%,居全國第5位。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健康安徽建設取得明顯進展,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城鄉養老服務體系、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日益完善,婦女兒童事業不斷發展。
脫貧攻堅戰成效顯著,堅持把大別山區、皖北地區、行蓄洪區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貧困人口顯著減少,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由“十二五”末308.8萬人減少到2017年底120.2萬人,減貧幅度達61%;貧困發生率顯著下降,由“十二五”末的5.7%下降到2017年底的2.2%。 23個貧困革命老區縣(市、區)整體貧困狀況顯著改善。
低于序時進度指標(3項)
【關鍵詞】
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
完成進度: 2017年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57.8%,“十三五”規劃前兩年,年均增長0.15個百分點,距離2020年的60%目標仍有一定差距。
解讀:
當前,民營經濟發展仍面臨市場準入、監管、標準等隱性壁壘,親清政商關系仍不健全。我省民營經濟體量較小、比重較低,且多數企業處于產業鏈中低端,市場競爭力、抗風險能力較弱。受生產成本上升、貿易摩擦升級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實體經濟發展存在困難。實體經濟供給結構滯后于需求新變化,低端產能過剩與高端產品短缺并存的問題突出。
針對上述情況,我省將加大對民營經濟支持力度,增強實體經濟發展后勁。支持和引導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克服困難,強化“四送一服”對民營企業的精準對接,幫助企業加強生產經營銜接和要素保障工作。鼓勵民營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強對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保護,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構建新型親清政商關系。堅持把防范化解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民營企業更好結合起來,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重點支持先進制造業發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發展。
【關鍵詞】
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完成進度:
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達到10.8年,2015年至2017年我省水平為9.82年、10.00年和10.05年,低于序時進度。
解讀:
該項指標不僅與現有在校學生培養有關,更主要受制于高水平人才的引進和流動。一方面,我省長期以來都是人力資本輸出大省,外出人口保持在1000萬左右,制約了該指標上升;雖然合肥、蕪湖等市“十二五”末該指標就已超過10.8年,但同期阜陽、亳州等皖北勞動力輸出大市該指標不足9年,拉低了全省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省整體上對高水平人才的吸引有限,也對指標造成一定影響。
針對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低于序時進度的問題,我省將大力發展成人教育,實施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提升中等職業教育質量與吸引力。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高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水平,進一步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深化高等教育內涵建設。
【關鍵詞】
空氣質量
完成進度:
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地級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82.9%,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城市濃度下降18%。截至2018年上半年,14個未達標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58微克/立方米,較2017年同期下降9.4%,地級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66.1%,較2017年同期上升8.1個百分點,但總體進度低于序時進度。
解讀:
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霧霾天氣多發、城市河道水體黑臭、“垃圾圍城”、土壤污染、危廢處置以及農村環境污染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高耗能行業能源消費占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比重連續兩年保持增長,2018年以來煤炭消費總量呈現過快增長勢頭,完成國家下達的相關目標任務存在壓力。污染防治執法力度有待加強,宣傳引導力度不夠,綠色發展理念尚未完全落到實處。
我省將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實施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嚴格落實環境質量和污染排放總量“雙控”制度,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和重污染天氣應對,進一步降低PM2.5濃度,減少重污染天氣。推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持續推進節能降耗,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節能工作責任體系。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行動,繼續推進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設,研究制定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法和標準,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
原標題:【深度解讀】省“十三五”規劃中期成績單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