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按照相關要求,2020 年1 月1 日起,歙縣新安江干流及練江、昌源河、街源河、布射河水域實行全年禁捕,相關流域漁船、漁具將被清收、拆解。對此,黃山市很多人士建議,適當保留漁船、漁具,以傳承新安江漁文化,留住漁家撒網捕魚的地方風情圖。
新安江捕魚表演很受游客歡迎。吳建平/攝
有關規(guī)定:
歙縣新安江流域將禁捕
從古至今,歙縣新安江兩岸的百姓有打魚的勞作傳統,捕魚勞作是新安江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歙縣深渡綿潭是千年古村,相傳從北宋起該村村民以打漁為生,形成了九姓捕魚的民風民俗,“看不夠的綿潭戲,打不完的綿潭魚”的民謠也流傳至今……
12月21日,歙縣農業(yè)農村局負責人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歙縣新安江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qū)已被國家和省里列入禁捕范圍,按省里要求,歙縣在2019年12月31日前完成該保護區(qū)漁民退捕工作,收回捕撈權、收繳所有漁船和漁具并進行拆解、銷毀。2020年1月1日起,新安江歙縣段干流及練江、昌源河、街源河、布射河水域設為禁漁區(qū),全年禁捕。其他水域實行禁漁期(每年3月1日-6月30日)制度。
歙縣新安江漁民中,2018年度經檢驗合格的漁船有1247艘,2014年至2017年漁業(yè)捕撈許可期限在有效期內的漁船共317艘。目前,歙縣已上岸待處置的木制漁船有161艘,其他各類材質船有1341艘,下一步將對“三無”船再次清收。
據介紹,實施水生生物保護區(qū)禁捕,旨在給予水生生物繁衍生息的時間和空間,切實保護水生生物資源多樣性和修復新安江水域生態(tài)環(huán)境。
坊間聲音:
建議留住新安江漁文化
新安江傳統捕魚作業(yè)養(yǎng)活了一代代沿江百姓,也形成了新安江漁文化,在徽州山水的輝映下,舟船破浪、漁網翻飛、鸕鶿歡騰、魚兒跳躍的美景,成為具有地域特色的江岸風景,吸引了無數游客和攝影愛好者的到來,新安江上輕舟撒網、漁舟唱晚等美景,也成了展現黃山市山水人文生態(tài)的最好詮釋。
近年來,歙縣旅游部門和當地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等舉辦的新安江撒網捕魚作業(yè)表演活動,以歙縣深渡綿潭的“捕魚祭”“九姓捕魚”而衍生的捕魚表演,成為新安江山水畫廊漁文化的核心內容,“新安漁風千古情”實景演出更是受到各方喜愛、成了“網紅”。
徽學專家方利山教授認為,新安江文化與徽州文化有著密切關系,不可割舍,全年禁漁是為了自然生態(tài)保護,但這些捕魚船只和漁具等如果都拆解銷毀也很可惜,會讓新安江漁文化走向消亡。
有黃山市政協委員建議,把這些木船、漁網以及漁家生活實物等作為新安江漁文化實物保存,結合新安江深渡碼頭的山水環(huán)境,建一個“漁家博物館”,建成后打造為新安江旅游文化的亮點。可以繼續(xù)開展旅游類的捕魚表演活動,讓新安江傳統捕魚形態(tài)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實景保留,讓游客和黃山人今后仍然能看到大江奔流舟魚歡的景觀。通過這種新安江捕魚文化的傳承,也可以讓一部分漁家人有個去處,比如當導游、解說員、服務員和保潔工等。
部門說法:
力爭保留部分捕魚船只
歙縣農業(yè)農村局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清收的1000多條漁船已集中封存,對很多人希望保留漁船、傳承好新安江漁文化的建議,歙縣政府及農業(yè)農村局已進行關注,將向省有關部門反映這一實際情況,力爭保留一部分原樣完好、品相較好的漁船,用于新安江漁文化展示和生態(tài)文化旅游發(fā)展所需。
全年禁捕和涉旅捕魚表演有一定區(qū)別,該縣將和省有關部門溝通,爭取支持新安江捕魚表演的漁文化保留傳承下去,如劃定區(qū)域表演捕魚、表演后對魚放生等,讓漁文化繼續(xù)在新安江旅游發(fā)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因以前捕魚過多致新安江魚類資源不斷減少,歙縣已連續(xù)14年開展新安江魚類人工增殖放流活動,今后會繼續(xù)放流魚苗。歙縣農業(yè)農村局表示,以后會對禁捕流域的水生態(tài)、漁業(yè)資源保護情況進行監(jiān)測、普查、評估,到必要時,經上級同意,可以組織實施捕撈,以維持水生資源生態(tài)平衡。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吳永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