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銅陵縣86 歲的市民江木香與銅陵市教體局工作人員張梁,本來素不相識。然而34年前的一次偶遇,卻使倆人結下了一生的情分。1985 年盛夏的一天,張梁和同事外出公干,在銅陵縣天門鎮江村遇到剛剛失去了兒子的軍屬江木香夫婦,作為軍人后代的張梁動情地承諾:“您兒子為國家捐軀了,就把我當成兒子吧!”
那一年,張梁24 歲。從此,江木香與張梁,結成了沒有血緣關系的父子,成了對方生命中最溫暖的依靠。
江木香近照
工作途中認了一雙爹媽
張梁,1961年出生于銅陵。張梁的父親張秉倫是一名軍人,曾在抗美援朝作戰中受傷,定為二等傷殘。
自孩提時,轉業到銅陵工作的父親常給張梁說起戰場往事,教育他要珍惜和平時期的美好生活。
1981年,張梁從宿州學院畢業后,先是分配到銅陵二中當了一名老師。1985年盛夏的一天,已在銅陵縣委組織部核查辦工作的張梁,和一位姓童的同事到董店鄉辦案,路過銅陵縣天門鎮江村一戶農家門口時,聽見隱隱的哭泣聲。
同行的村干部告訴張梁,這家戶主叫江木香,二兒子是一名軍人,這家人剛得到二兒子不幸犧牲的消息。
一種軍人后代的濃濃情結,讓張梁在這家農舍門前踟躕不前,他小聲對村干部說,進去看看吧。
見到烈士父母,在他們的情緒稍稍平穩一些時,張梁和他們促膝相談,得知烈士與自己同歲,便拉著烈士母親徐荷香的手說:“您兒子與我一年出生的,他為國家捐軀了,您就把我當成兒子吧!”
一時承諾,一生的牽掛
張梁的話剛一說完,面對陌生人突如其來的決定,烈士的家中先是一片寂靜,隨之看到的是烈士母親淚如雨下。
面對烈士親屬的哀痛, 張梁當時真不知要怎么表達才好,只能乘人不注意,臨走前悄悄留下身上僅有的20元錢。
這一年的秋天,杮子紅了的時節,江木香夫婦突然出現在張梁家門口。
原來,兩位老人在張梁離開后發現了桌子上的錢,費盡周折才打聽到他家住址。
他們提了兩個籃子,一籃是從樹上摘下的黃澄澄的柿子,一籃是攢了一段時間的雞蛋。
這一來一往,使江木香與張梁兩個沒有血緣關系的“父子”,從此在生活中成了對方的依靠。
“除了父母與岳父岳母,江爹爹、江媽媽同樣也是我的牽掛,逢大小節日,我都會去看望他們。”張梁說,最初,他一個人騎著單車前往;后來,夫婦二人各自騎著自行車去看望;再后來就是一家三口騎一輛摩托車上門。
工作再忙,不忘“回家”看看
三十多年來,張梁與江木香一家的來往從不間斷。張梁以一個兒子的名義為這個家庭奉獻著一切,二老生病住院了,江木香的大兒子、小女兒兩家輪流照顧,張梁夫妻也常常將燒好的飯菜送到病榻前。
這么多年過去了,沒有人知道張梁與江木香一家的情誼,在外人看來,以為他們是親戚。
“最感溫馨,也讓我十分欣慰的場景,是自己的父母和江爹爹、江媽媽四位長輩聚在一塊,瞅著十二英寸黑白電視機看《霍元甲》,一邊看一邊交流著劇情?!睆埩赫f。
江媽媽徐荷香1999年秋天去世,去世之前,張梁盡了最大努力,尋醫送藥,老人病情加重的時候,張梁整晚睡不著。張梁最終沒有挽留住江媽媽,和所有的兒女一樣,張梁和夫人披麻戴孝送走了老人。
如今,江木香老人的身子骨挺硬朗的。張梁雖然工作繁忙,也不忘時?!盎丶摇笨纯蠢先恕?/p>
張梁說,現在交通方便了,開車到江爹爹家十幾分鐘便到了,最愜意的是,坐下來喝一杯他親手泡的茶,吃幾片他親手腌的生姜,敘一敘二三十年前的往事。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蔣六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