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0月15日下午,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暨雪龍2號從深圳啟航,前往南極執行科考任務。10月22日,雪龍號也將按計劃從上海出發。這是雪龍號和雪龍2號首次雙船出海執行科考任務。記者了解到,此次中國科大也將繼續派出多位學生參與科考,其中一些樣本也將通過雪龍2號運回。
科大四人任務各不相同
昨天上午,在上海極地科考基地內,雪龍號科考船停泊在港口,等待下周啟航。來自科大博士一年級的王龍泉,正把從合肥運來的實驗儀器逐一安放到船上。12月22日,王龍泉將乘飛機到澳大利亞霍巴特,然后搭乘雪龍號開啟為期兩個月的科考任務。
“科考船會經過羅斯海、阿蒙森海,在這條航線上,我會進行一些海洋大氣方面的研究。”王龍泉說,比如對大氣中的痕量氣體,如臭氧、一氧化碳以及不完全燃燒的顆粒黑碳等氣體的濃度進行檢測,此外還會對大氣中氣體汞這種全球性污染物進行檢測。
記者了解到,雪龍號將首先前往中山站開展作業,隨后繼續開展羅斯海、阿蒙森海工程和科考作業,然后回到戴維斯海、普里茲灣、中山站繼續作業,預計2020年4月中旬返回上海港。“儀器比較重,需要先行安裝,其中大部分要裝在雪龍號的頂層夾板上。”王龍泉說,由于在上船之前雪龍號還要執行別的任務,所以他還會對這些儀器采取一些防水措施,保證在上船之后可以順利開展實驗。
中國科大極地環境研究室的謝周清教授介紹說,此次科大繼續派出4名學生參與科考,所參與的任務和路線各不相同,除了王龍泉,剩下3位同學將分別前往長城站、位于羅斯海地區的新站,以及澳大利亞霍巴特到中山站之間的航線上開展相關工作。
樣本將由雪龍2號帶回
據介紹,這次南極科考,是雪龍號和雪龍2號首次雙船出海執行任務,也尤其引人關注。謝周清介紹說,雪龍號是上世紀90年代中早期購入的,原設計是一艘冰區運輸船,后經改造作為科考船使用,但科考能力存在先天不足,而雪龍2號的科考能力顯然大大提升了。
記者了解到,與雪龍號相比,雪龍2號采用雙向破冰設計,破冰能力更強,是全球第一艘雙向破冰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能以2至3節的航速在“冰厚1.5米加雪厚0.2米”的條件下連續破冰航行,大大拓展了極地考察的范圍。
謝教授告訴記者,由于同學們的路線是根據作業海區和任務來確定的,所以今年沒有中國科大學子乘坐雪龍2號參與科考。不過記者了解到,按計劃,雪龍2號將首先前往中山站開展作業,隨后繼續開展南大洋宇航員海綜合考察和長城站考察,預計2020年3月下旬回國,其中一名中國科大學子參與考察的樣品將通過雪龍2號科考船帶回來。
“到時候會有100斤的樣本回來,根據線路,這些樣本都會通過雪龍2號科考船運回來。”中國科大博士生孫博文告訴記者,他將于明年1月飛往智利,再轉飛長城站參與科考,預計在那里工作到次月中旬回國;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利用箱式法采集土壤排放的氣體,并研究它和溫室效應的關系等。
多次科考期待新的成果
在此次參與科考的4位中國科大學生中,讀研二的蘇光明將于11月7日在澳大利亞霍巴特乘船趕赴中山站,12月23日前后返回,主要工作就是在這條航線上采集大氣樣品。
中國科大的博士后高月嵩已有兩次南極科考經歷。12月22日,他將和王龍泉一起從澳大利亞乘雪龍號趕赴羅斯海區域的新站工作,整個科考時間在兩個月左右。他參與的是企鵝古生態方面的工作,主要是采集企鵝糞土沉積物,以及其他一些環境樣品。雖然會與企鵝有近距離接觸,但高月嵩表示,在科考過程中需要與企鵝保持15米以上的距離,“在我工作的時段,企鵝正處于繁殖季,不能打擾它們的生活。”
記者了解到,我國現有4座南極考察站,分別位于西南極喬治王島、東南極拉斯曼丘陵和南極冰蓋的中心。計劃建設的位于羅斯海地區的新站,與現有4座考察站所處區域不同,氣候環境、工作條件也比較簡陋。高月嵩說,在野外作業,考察隊可以提供一些保障,在考察區域附近會安放臨時居住基地,里面配備食物、飲水、衛星電話等。“上次科考過程中,我們就遇到了暴風雪和白化天氣,不得不臨時調整計劃,等惡劣天氣消除之后再返回。”高月嵩說,雖然已經是第二次赴新站工作,但他仍充滿期待,“在那里可能會發現歷史上企鵝生態和氣候變化的關系,這將從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預測未來氣候變化下企鵝種群的動態。”
萬新宇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