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覆蓋了全市九成以上的樓盤,查獲被倒賣的1萬余戶業主信息,幾乎每條個人信息都涵蓋業主姓名、電話、身份證號、住址及房屋面積等隱私,涉案金額高達40多萬......這樣的數據不禁讓人驚心。近日,馬鞍山警方成功破獲一起重大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個人信息到底是如何被倒賣出去的?警方向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揭秘了幕后的黑色利益鏈條。
很多信息是物管開發商泄露
今年6月,馬鞍山市民小王在當地億景海棠灣買了一套商品房,隨后,各種裝修電話紛至沓來,每天都有十幾個電話“熱情”推銷。最終,小王不堪其擾,來到當地昭明派出所報案。警方隨即展開偵查,通過近一個月的摸排和秘密監控,一個以呂某和趙某為首,倒賣公民信息的犯罪集團逐漸浮出水面。
呂某,男,馬鞍山市人,自2015年接觸樓盤裝修行業,覺得“有效”“及時”的信息有極大的“市場需求”,能獲取巨大利益,便在這上面動起了“歪腦筋”,開始倒買倒賣公民個人信息。警方調查發現,這些大量的個人信息,很多是通過物管或開發商泄露的,在“地下行業”十分普遍。
“一些樓盤銷售人員手中掌握的新客戶資料,在業內被稱為一手資料,十分搶手,報價也最高。”民警介紹,這些資料內容十分豐富,包括業主的姓名、身份證號、首付款、貸款發放銀行等,在裝修、保險、投資理財等行業“很受歡迎”。一個樓盤的業主信息可以賣到幾百到幾千元甚至上萬元,而且這些信息還會循環利用,與其他人進行多次交換或轉賣。
警方仍在深挖“內部網絡”
民警介紹,呂某有一個賬本,里面記錄了2015年以來販賣公民個人信息的大量事實證據。“趙某開裝修公司,和許多開發商都認識,呂某和趙某互相提供客戶信息進行販賣。呂某是一個‘中間商’,從開發商手里購得信息,再根據樓盤的價格賣給裝修公司,倒買倒賣。”
“我們曾對多名購買新房等待裝修的市民展開調查,他們稱無數次接到裝修公司來電騷擾;還有一些市民,也多次接到貸款、保險等騷擾電話,甚至經常收到代開發票等各種各樣的短消息。”辦案民警說。
專案組民警經過縝密偵查,于8月19日、20日將呂某和趙某兩名嫌疑人抓獲,在現場搜查到大量的公民個人信息資料和嫌疑人交易記錄等重要證據。經審訊,嫌疑人呂某和趙某對多次非法交換和販賣公民個人信息的事實供認不諱。
8月26日,兩人均已被馬鞍山高新警方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案件正在進一步深挖中。民警告訴記者,販賣個人信息還有一個“內部網絡”。由于案件覆蓋面廣,牽涉頗多,一些樓盤的具體信息和相關情況正在進一步深挖偵辦。
吳子揚 萬新宇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