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在安徽省和縣第二中學,有一對人人知曉的特殊“父女”——王智福和孫財花,他們沒有血緣關系,卻因19 年前王智福的第一次出手相助造就了“一場緣分”。
他幫助貧困女孩上大學
“不念書不行,沒出路,我愿意幫助你。”今年36 歲的孫財花是安徽省和縣二中的高中數學教師,2000 年,她在這所中學讀高一。就在那一年,她曾因家庭貧困有過輟學的想法,而當時在學校廣播站工作的王智福幫她打消了這個念頭。
“他在學校廣播站負責播放廣播。我和一些同學吃了午飯中午不回家,就在廣播站聊天休息。”孫財花說,高一上學期,由于父親生病,家里貧困,心里很是迷茫,不知道該怎么辦,在廣播站里和王智福閑聊的時候說到了這個困惑。
“不念書不行,沒出路,我愿意幫助你。”雖然她只是簡單地提了一下,但王智福對孫財花的狀況很上心。“我當時的成績在全校排名前四,他很擔心我就這么輟學了,就親自去向學校領導、我的班主任反映,讓他們關注我的問題。”孫財花說,之后學校不僅免除了自己的學雜費,老師們也常常關心鼓勵自己。
孫財花回憶說,王智福經常做了午飯喊自己一起吃,為了讓自己高三時可以安心學習,還幫忙找房子、租房子。“他當時每個月收入只有幾百元,但依然無私地幫助我,這份真摯的鼓勵讓我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孫財花很感激,并向王智福承諾,“如果我考上了,我就認你做干爸,照顧你!”
她照顧孤寡老人十余年
“他生病的時候,我就陪在他身邊。有什么事情他第一時間找我。”王智福今年66 歲,沒有結婚的他身邊本會有些冷清。而十多年前孫財花的一句承諾,卻讓他有了可以依靠的家人。孫財花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后,趕緊將好消息告訴了王智福,并邀請他和老師們去家里吃飯,以表達感謝。“我們一家人都很感激他,我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的干女兒。”孫財花說,考上大學之后,她每年放假回來都會去學校看看他,王智福也會抽空去她家坐坐,“我上大學時,我父母有時間也去找他聊聊天。”
2006 年,孫財花進入和縣二中工作。剛參加工作不久,王智福突發腦梗,孫財花便開始擔負起照顧“干爸”的重任。“他生病的時候,我就陪在他身邊。有什么事情他第一時間找我。”孫財花說,王智福生病期間經濟比較困難,自己借了些錢準備給他買養老保險,“他那時身上有兩個存折,進醫院前讓我把錢拿好。”孫財花發覺王智福的擔心,便安慰他:“不管你挺不挺得過來,這錢都要花在你身上。”而看到親戚們,王智福也千叮嚀萬囑咐:“這筆錢有幾千元是‘干女兒’的,如果我不在了,這些錢一定要還給她。”王智福出院后,雖然不能繼續在學校工作,但學校給他騰出了一間房。“他當時每個月只有300 元,平時還要吃藥,沒有錢我就給他用。”孫財花說,和他的親戚相比,自己離得更近一點,更方便照顧。“我在學校上課,他就住在學校后門,我們經常能見到。”孫財花說,王智福將養老金暫存在自己這里,“每個月我都取出來送給他,和家人去看看他。”
2017 年,王智福因肺炎住院,孫財花上班的時候請護工幫忙照顧,自己早晚去看望,從住院到出院一直陪著他。“我這次肺炎好得快,多虧了我干女兒。”王智福常常把這件事掛在嘴邊,和身邊的人分享。
“我做的是力所能及的事情。金錢上的付出還是有限的,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有了精神支柱。”孫財花說,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也很樂意照顧王智福,“除了平時一起去看望他,我懷孕的時候,遇到下雨下雪天,我丈夫就幫忙打水、送東西。女兒也受到感染,很自然地喊他‘外公’。”
她想留他在身邊度晚年
“如果他有一天病倒在床上,我們還是會照顧他。”“這些年,我們相互體諒、相互照顧,關心也是相互的。”孫財花說,目前王智福身體恢復較好,每天喜歡出去遛彎、下棋。對于今后的生活,王智福早早地打定了主意。“我算了算后事大概要花一萬元,我自己存了一萬元。這樣哪天我去世了,你們也不用貼錢。”王智福常說,“我現在還有錢,不會花你們的錢。”孫財花則勸他,“沒有必要一定存這一萬元。一場緣分,我們給你養老送終也未嘗不可。”
“他在我迷茫的時候伸出援手,我在他困難的時候照顧他,對我而言是件順其自然的事。這些年來,不會想著去得到什么,盡自己的能力做就好。”孫財花說,雖然兩人沒有血緣關系,但是久而久之已經成了彼此的依靠。談及未來,孫財花坦言,雖然王智福的老家有住處,但希望他繼續住在學校附近的房子里,“他辛苦了大半輩子,我能給他最大的回報就是,讓他能在我們身邊安度晚年。如果他有一天病倒在床上,我們還是會照顧他。”
在和縣二中,很多老師見到孫財花常會問:“你爸爸怎么樣了?身體好了嗎?”面對這些關心,孫財花笑著說,“給予別人的溫暖不一定是金錢能衡量的,可能是一句話、一個微笑、一個舉動。我們可以多關注身邊的溫暖,讓它變成自己的動力。”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見習記者 甘潔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