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近日,“春游江淮請您來”百家媒體旅游推介活動皖東行,走進鳳陽縣明中都皇故城國家遺址公園,近距離探秘古城,感受歷史。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了解到,明中都皇故城國家遺址公園有望在今年“五一”前后開園。
考古現場。
外金水橋考古發掘基本結束
走進鳳陽縣明中都遺址公園,穿過兩邊長滿鮮花的步道,外金水橋遺址的發掘現場便出現在了眼前。
“外金水橋史料記載有5座,我們曾推測有9座,但實際發掘出了7座。”王志是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明中都遺址考古發掘負責人,已經在遺址堅守了四五年。他告訴記者,去年9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故宮博物院考古所合作進行明中都外金水橋遺址發掘,目前野外考古工作已經接近尾聲。
這次發掘出土較多石、磚、瓦等建筑構件,對外金水橋處的建筑布局、營建方式、鑄造工藝以及河道駁岸都獲得了深入了解,為研究明初南京城的改造和北京城的建設提供了基礎材料。
據其介紹,明中都是朱元璋在其家鄉按照禮制建設的理想都城,與南京、北京并稱為“明初三都”。明中都于洪武二年詔建,洪武八年因“勞費故”罷建,至罷建時已“功將完成”,已建或正在建設的有城池、宮殿、壇廟、鐘鼓樓、衛所等軍事設施,同時在城外建造了皇陵、公侯祖墓以及數十處公侯宅第等,這些建筑多數遺址尚存,與水系遺存和建城時的窯址、石料廠等工程遺存共同構成了規模龐大的明中都遺址群。
“雖然保留下的東西不多,但為研究明史留下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王志說,從這些遺跡、遺址中可看出當年中都城的規模之大、規制之盛、工藝水平之高實冠天下,在我國乃至世界都城建筑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古城墻。
遺址將邊考古邊保護邊展示
在明中都遺址公園內,雖然目之所及的地方大多荒蕪一片,但實際上這幾年,來自省內外的專家已經在這片土地上開展了多項考古發掘工作。
前不久,明中都遺址還入圍了2018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名單,是我省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入圍該名單的考古發現。在此之前,明中都遺址公園1982年被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進入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并開始建設,2017年成為安徽首個國家大遺址公園。隨著故宮規劃等優勢力量的加入,鳳陽當地有關部門已醞釀出邊考古、邊保護、邊展示的想法,讓遺址“活”起來。
“現在我們已經邀請了國內知名專家對遺址進行規劃。”王志說,外金水橋是明中都中軸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遺址公園的重要組成,下一步肯定會想辦法在保護的同時展示出來。他們已經邀請了國內專門從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專家,來為遺址公園的規劃獻策。
隨著遺址公園的建設,游客們近期也將可以看到這些重見天日的遺址。鳳陽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劉欣介紹,明中都皇故城國家遺址公園將爭取在今年“五一”前后開園,與此同時,還會推出“花開中都城”等系列文化活動。
記者了解到,近幾年,鳳陽縣推出“四色”旅游,“金色”游中都板塊包括明中都城國家遺址公園、明皇陵、鼓樓等中部明文化人文旅游圈;“紅色”學小崗板塊是以小崗村、金小崗、燃燈寺等為核心的東部紅色與鄉村旅游區;“藍色”走淮河板塊是以臨淮關古鎮、月明湖、淮河等為龍頭的北部沿淮旅游觀光帶;“綠色”覽鳳陽板塊是以鳳陽山地質公園博物館、狼巷迷谷、韭山洞等為核心的南部自然生態休閑度假旅游區,通過不同的定位,全方位展示鳳陽的獨特魅力。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吳碧琦 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