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一個文物能列為全國文保單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介紹文物的導示牌,成為人們了解文物的關鍵“鑰匙”。齊山,位于池州市,素以“石秀洞奇”著稱,該山“寄隱亭”旁有一塊不算大的平坦地帶,三方被石壁所圍,峭壁巖石上刻滿眾多的石刻,其中“寄隱巖”崖壁上包拯所題的“齊山”兩字最為矚目,據史載是包拯的手書真跡。以包拯題字為中心的齊山摩崖石刻,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日,安徽省知名學者夏冬波專門到齊山觀摩摩崖石刻,發現導示牌的介紹內容出現很多問題。“光是導示牌上介紹摩崖石刻的高、寬尺度就有問題。”
導示牌內容來自古籍
夏冬波先生介紹,不久前他到池州齊山游覽,沿著山路往包拯題字石刻方向趕,在“寄隱亭”旁看到一塊“包公題字”導示牌,上面用中英韓三國文字書寫的“包公題字”碑刻簡介格外醒目:“位于齊山寂隱巖。此區是歷史上巨卿墨客揮毫之地,現有宋、明、清碑刻30余處,是齊山摩崖石刻最豐處。以包公題‘齊山’二字最為醒目。‘齊山’二字高2.5尺,寬1.65尺。其下有一處宋代石刻,‘至和丙申歲七月二十二日廬江包希仁,富水吳幾復照麟,瑯牙王綽德師同游齊山寄隱巖’。后為減少風化,以“齊山”二大字為主體建半亭。”依靠這塊導示牌,很多人知道了包拯題字的大致情況。而且,從導示牌上可以推出,這就是宋代的石刻了。
夏先生介紹,據他調查,導示牌的這一內容完全來自《安徽通志·金石古物考稿》,據該卷十二《寄隱巖廬江包拯等題名》載:“拓本高二尺五分,廣一尺六寸五分,五行,行字大小不等,正書:‘至和丙申歲七月二十二日,廬江包拯希仁、富水吳畿復照鄰、瑯耶王綽德師,同游齊山寄隱巖。明知府何紹正重刻。’”可是,這導示牌雖然直接用了碑刻的高、寬等內容,卻完全沒有了碑刻為明朝時期重刻的史實。
石刻高度遠不止2.5尺
夏先生介紹,當時他就在現場進行查找,發現在包拯“齊山”二字碑刻左側旁有“宋刺史包拯書”。往左還有一個題跋:“至和丙申歲七月二十二日,廬江包拯希仁、富水吳畿復照鄰、瑯耶王綽德師,同游齊山寄隱巖。明知府何紹正重刻。”
夏先生覺得,導示牌的內容有很多問題:“包公題字”所指不明,自然要更為“包拯題字”為宜。其次,導示牌中“‘齊山’二字高2.5尺,寬1.65尺”源于“拓本高二尺五分,廣一尺六寸五分”,按照這個表述,“齊山”也就80多厘米高,但實際上的“齊山”摩崖碑刻有一人多高。再者,導示牌中“其下有一處宋代石刻”也應改為“其左有一處明代石刻”。“齊山的包拯題字摩崖石刻是全國最大的包拯題字石刻,價值非常大,導示牌出現這么多錯誤,有點對不起國寶。”夏先生說。
關于夏先生的反映,昨日,記者反饋給了池州市文化旅游局,該局辦公室的人員很重視,他們表示,已經將夏先生反映的情況匯報上去,盡快著手解決這些問題。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向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