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說好的流量“無限量”,真相卻是達到一定量就限速;辦了美容卡,想退沒得商量;花3萬多買的保健品,發現是食品……去年,不少消費者都入了“坑”,省消保委通過案例進行解讀,為消費者提個醒。
案例1:流量并非“無限量”
銅陵市消費者衛某于2018年4月初看了某通信公司的宣傳海報,辦理了19元流量不限量的業務。消費者發現使用到40G流量時,手機流量就關閉了,沒法再用。通信公司告知消費者需付1元才能開通800兆,消費者無奈向銅陵市消保委投訴。在消保委調解中,消費者要求該公司真正做到流量不限量,通信公司無法滿足,雙方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另消費者曹某當年5月底在某代辦點辦理業務,營業員推薦其更換成88元的套餐,不限流量,曹某使用后發現流量每月只有100G,而且用到10G就限速,經調解,通信公司給消費者改回原套餐。
【解讀】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內裝的各種應用程序需要消耗通信流量,各大通信運營商制定的各種流量包套餐包業務也是花樣繁多。有消費者辦理了“流量無限量”的套餐業務,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發現,并不是運營商宣稱的“無限量”使用,而是到了一定流量階段就會限速,但在消費者辦理的時候卻沒有明確告知,給消費者造成了誤解。通信運營商在推出套餐廣告時,應充分告知消費者業務詳情,提高業務內容及資費的透明度,不要做誤導的虛假宣傳。
案例2:預付式消費陷阱多
2018年2月21日,消費者王某在碭山縣碭城鎮某美容美體店購買了一張價值為5680元的美容美體預付優惠年卡,僅做了2次,因工作需要到外地兩年,要求停止服務并退卡,被美容院拒絕。碭山縣消保委工作人員接投訴后核實消費者所訴屬實,但經營者與消費者對退卡事宜有口頭約定,要贈品就不給退卡,消費者領取了贈品且已使用,遂不同意退款。經過調解,扣除贈品及兩次服務費用1500元,美容美體店退還消費者4000元。
【解讀】
預付卡消費投訴,多因辦卡后商家關門歇業,無法聯絡給投訴調解帶來了難度。在此提醒廣大消費者:在選擇預付式消費時,盡量選擇信譽度高、規模較大的商家,降低消費風險;盡量選擇時間短、金額小的卡種;看清使用說明,適合自己使用再辦理;索要發票,保留辦卡協議;發生糾紛時及時投訴。
案例3:保健品市場亂象多
2018年11月29日,消費者陳某向淮南市田家庵區消保委投訴,稱其父母參加了所謂老年健康會議,在某商店購買了價值3萬余元的保健品,其回家后經過查看,感覺情況不對,要求退貨。工作人員受理后經查,老人購買的商品有不少是食品,而非保健品,遂聯系經營者。經協調,最終經營者同意幫助消費者退貨,此舉為消費者挽回損失3萬元。
【解讀】
保健品市場一直緊盯老年消費群體,打著藥品的旗號,違規宣傳醫用療效,通常不在正規實體店銷售,而是包下賓館會議室,誘騙老人去聽講座,大打親情牌,讓老人輕信,心甘情愿掏錢購買。老人服用后沒效果,再繼續用各種謊言忽悠老人繼續購買,很多老人購買后還不敢跟自己的兒女說,上當受騙后也不敢維權。
案例4:裝修費用含糊不清
2018年9月下旬,一名消費者向蕪湖市消保委反映,其8月份因為家中裝修與某裝修公司接洽,裝修公司上門測量后給出整體報價約為194000元且承諾不會再有其他分項價格。但是在消費者交付1萬元定金后,裝修公司要求在原報價基礎上加價3萬多元,消費者認為不合理。市消保委接到消費者投訴后,立即組織雙方了解情況,經核實消費者所反映問題基本屬實。后經調解,裝修公司退還消費者1萬元定金。
【解讀】
一些家裝公司為了吸引消費者,會以所謂的“超低價”誘導消費者先支付定金或工程款,但是在支付定金后裝修公司就以各種名義不斷增加項目和費用,此時消費者一旦反悔,裝修公司就拒絕退還定金,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各種家裝公司為了打價格戰,使用的裝修建材及裝修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因裝修工程很多都是隱秘工程,一旦出現問題,需要返工,費時耗力,且很多問題短期內還發現不了,等過了保修期后,再找人維修就推諉扯皮。還有的消費者看樣品訂購裝修建材,實際拿到手的貨品卻與約定的樣品不一致,退貨波折不斷。
案例5:共享電單車押金難退
2018年2月,省消保委陸續接到消費者對安徽省小黃峰共享電單車的多起投訴,反映的都是無法退還押金及無法及時定點還車,持續扣費情況。省消保委接投訴后進行協調,對方給出的方案是:對愿意選擇“小黃峰”進行騎行的消費者,將303元押金轉成騎行費,同時補償150元的騎行紅包,對要求退款的消費者將盡快從后臺對其進行退款處理。但其在約談后的解決方案執行過程中,該公司負責人失聯,現已移交給原省工商局消保部門部門處理。
【解讀】
“重擴張、輕售后”的情況是當下不少共享行業企業通病。從投訴內容來看,有關“押金或余額拖延退款”、“售后服務電話打不通”、“系統故障、計費存疑”等三類問題最為集中,提升用戶體驗已經成為共享行業目前發展最關鍵的環節。
案例6:網購保價承諾難兌現
2018 年11月上旬,一名消費者向蕪湖市消保委反映,其10月19日在天貓商城某店鋪購買空調,店鋪網頁宣傳“保價雙11”,“雙11”時消費者查詢該款商品價格,發現比自己購買時優惠了100元,要求商家退還差價,商家拒絕,雙方產生糾紛。蕪湖市消保委接到消費者投訴后,立即組織雙方了解情況,經核實消費者所反映問題基本屬實。后經調解,商家退還100元差價,消費者認可。
【解讀】
方便與快捷是網絡購物最大的優勢,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如售賣的商品實物與網站圖片不符,質量差,以假充真;消費者付款后賣家不及時發貨,不按規定實行7天無理由退換貨等等。商家還為了鼓勵錯峰消費,提前啟動市場,開始推出“保價”服務。這種方式看似給消費者吃了顆“定心丸”,實際操作中商家卻設置種種限制條件讓消費者無法輕易享受到優惠。
案例7:信用貸款消費需謹慎
潛山縣消費者操女士于2018年4月份通過某信貸消費公司辦理2780元的小額信貸購買電動自行車。該公司為操女士辦理了分期貸,共24期,每期(每月)還款198.6元。操女士在還款3個月后發現利息太高,找到該信貸消費公司求說法,幾次無果后投訴至潛山縣消保委。消保部門工作人員計算發現,操女士如果按時按期還款共需還款4766.4元,超過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的第二十六條。最后經過調解,雙方達成和解,操女士一次性向該信貸消費公司支付2400元,該筆消費貸款按揭結束。
【解讀】
隨著各種互聯網金額公司和金融消費平臺的興起,他們紛紛與電器、美容、培訓等行業聯手,打出“零首付”“零利息”“手續簡便”的誘人廣告,向消費者推薦使用信用分期貸款購買商品和服務。消費者辦理的貸款的款項并不是直接給消費者的,而是直接進入經營者賬上,在此環節中,消費者可能連貸款合同書都無法見到,還款時間,還款金額、違約責任也是稀里糊涂。還款一定時間會發現利息過高,或者有貸款逾期未還,都可能影響到個人征信問題。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胡霞利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