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剛剛過去的2018 年,全椒縣收獲滿滿。這一年,全椒獲評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通過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驗收,“全椒龍蝦”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獲評全國農機示范縣、安徽省農村環境“三大革命”先進縣、安徽省城鄉社區協商示范縣、安徽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在全省率先建成縣級醫共體中心藥房,“同病同價”試點運行……使老百姓有滿滿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
電產業園在全椒開工建設。
提質增速
工業發展駛上快車道
從玩具制造、服裝代加工的傳統產業,轉向以電子新材料、新能源、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工業強縣,全椒縣經歷了轉型升級的陣痛,也嘗到了升級后的甜頭:總投資50 億元的創維智能家電產業園開工建設,成功引進總投資20 億元的神州保溫和10 億元心連心封頭等一批大項目。2018年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6 家,新增省級名牌產品3 個,新增智能化工廠3 家、數字化車間4 個......無論是穿梭在“亞士創能”車間的工業機器人,還是全柴發布的非道路“國四”產品樣機,都向大眾展示著這個歷史悠久的古老縣城散發出的新鮮活力。
為引進和發展新型企業,2015 年以來,全椒縣通過收購、重組、租賃等方式加大對僵尸企業、低效企業的處置力度,累計盤活縣經開區企業21 家,盤活閑置土地1720.1 畝,化解銀行不良資產1 億元以上。開發區同時投入1.1 億元實施園區基礎設施提升,設立10 億元產業基金,助力創新創業。園區綜合實力明顯提高,全年稅收和固定資產投資均增長25%以上,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以上。
安徽全柴集團技術中心實驗室的技術人員在測試H20國六發動機。
為更好地服務企業,全椒縣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的縣“四送一服”工作領導小組。據了解,2018 年1~10 月,全椒縣共開展各類政策宣講344 場次,走訪企業826 次、1008 家,舉行企業家座談會232 場次、參會企業1450 家,收集整理企業問題609 條,共上報省、市協調辦理16個,縣級層面已解決企業反映突出問題573 個。2018年,全椒縣組織企業申報工業強基技術改造、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首臺(套)裝備、省級專精特新企業、服務型制造等專項,預計全年爭取上級資金1500 萬元左右。
大力實施“5436”工程。2018年,全椒縣引進了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實現招商項目數量、質量和體量的全面提升。圍繞電子新材料、新能源、先進制造業,引進億元以上項目50 個,總投資136 億元;開工建設億元以上項目52個,完工36 個,完成投資67.4 億元。土地集約利用和招商效益得到“雙提升”。
創新驅動
培育農業金字招牌
2006 年,王如峰在二郎口鎮開始嘗試稻田龍蝦綜合種養,而他也沒想到自己日后會成為全國農業勞動模范,還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龍蝦大王”。更讓他無法預料地是,12 年后,當地稻蝦連作面積發展到20 萬畝,而他一手創立的赤鎮龍蝦合作社被科技部批準為國家級星創天地。僅稻蝦連作這一項,就為當地實現產值11 億元,成為帶動當地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龍頭產業。近年來,全椒認真開展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充分利用發展稻蝦連作的歷史基礎、群眾基礎和技術基礎,積極開展創建稻田小龍蝦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培育好“全椒龍蝦”這一金字招牌。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全椒縣投入8000 萬元鼓勵扶持薄殼山核桃產業發展,制定出臺了相關優惠政策。截至目前,全椒縣薄殼山核桃產業發展面積已達4 萬畝,面積位居華東地區首位,今年薄殼山核桃產量已達25 噸,獲批國家級試驗示范基地6 個。
為了讓貧困戶掌握薄殼山核桃種植技術并受益,當地林業局從80 多名林業技術員中精心挑選出業務水平高、長期扎根農村、有責任心的19 名技術員包保貧困戶,平均每人包保5 到20 人。武崗鎮砂石村的貧困戶石秀權在自家房前屋后種了8 棵薄殼山核桃,現在還在生長期,幾乎每月他的包保技術員都會上門指導。
數據顯示:2014 年該縣建檔立卡貧困戶7560 戶18200 人,貧困發生率為5.19%。2017 年底建檔立卡對象7355 戶17968 人,貧困發生率已降至1.47%。經過幾年努力,全縣2014~2016 年脫貧3836 戶9657 人,貧困村由9 個下降到4 個。今年,這一數字還在不斷下降。
全椒積極探索農業發展新路徑,做大做強金字招牌,助力脫貧攻堅。全面完成農村土地確權改革,證書發放率為100%;加快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規范實施襄河示范區稻蝦連作示范基地建設項目;在實施品牌糧食綠色生產的同時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持續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
石沛鎮周崗村的貧困戶在采摘金絲皇菊。
改革先行
捧上生態環境金飯碗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一千多年前,唐朝詩人韋應物曾寫過他在全椒神山一帶親見的景象。如今的神山,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森林覆蓋率高達90%以上,擁有各種知名樹木400多種,一座寺廟和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是美麗鄉村一環線上的重要一點。
全椒縣積極學習借鑒南京高淳“慢城模式”,編制全椒“慢城”旅游規劃,統籌整合縣域“三山、兩河、三湖”自然資源,加快建設美麗鄉村一環線、二環線,大力實施“五個一批”工程,規劃建設西部山區“山慢城”、東南部滁河風光帶“水慢城”、縣城太平古鎮“文慢城”三大板塊,推動全域“慢城”旅游發展。
龍山腳下的田園風光。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椒縣上下一心,下大力氣整治生態環境,為的就是還當地百姓綠水青山。提升城市功能。修葺一新的吳敬梓紀念館,新投入使用的第八中學、城南小學,5 個老舊小區的改造,建成開放的南屏山文體公園……近年來,全椒縣實施文明創建三年行動計劃,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2018年,全椒縣圍繞“拆、清、治”,深入推進農村環境治理“三大革命”,清理陳年垃圾5萬噸,新增生活垃圾分類資源利用站5座、廢品兌換超市28 個、污水處理站9 處、污水管網93 公里,實施改廁3000 戶,完成農村道路暢通工程和“四好農村路”170 公里。全椒還全面啟動三年行動計劃,大力實施“百鎮治理”,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
加大對生態環境的治理力度。“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全椒縣現有河長414 名,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39個,滁河、襄河水質年度順利達標,河水變得更清了;實施大氣類污染防治項目59 個,秸稈禁燒保持“ 零火點”,空氣優良率達70.7%,天變得更藍了。河有河長,湖有湖長,林有林長,綠水青山變成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產業強、百姓富、生態美,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椒陵人民必將鼓足干勁,跑好偉大復興接力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之際再度綻放華美篇章。
蔡麗佳 望勤 沈果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葉素健 曹慶 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