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要充分運用信用激勵和約束手段,建立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聯合激勵與懲戒機制,推動信用信息公開和共享,著力解決當前危害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重大負面影響的重點領域失信問題,加大對誠實守信主體激勵和對嚴重失信主體懲戒力度,形成褒揚誠信、懲戒失信的制度機制和社會風尚。
聯合獎懲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最關鍵、最有效、最管用的核心機制。近年來,安徽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褒揚誠信、懲戒失信,部門聯動、社會協同,依法依規、保護權益,突出重點、統籌推進的基本原則,積極構建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取得階段性成效。
一、聯合獎懲制度設計不斷完善
出臺聯合獎懲實施意見。省委、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意見》《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安徽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5-2020年)的通知》作為全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綱領性文件,明確要求建立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 2017年進一步印發《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實施意見》,對構建政府、社會共同參與的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提出具體要求。
建立“紅黑名單”管理制度。 2018年,省發展改革委系統梳理國家和省級層面制定的“紅黑名單”制度,以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聯席會議辦公室(以下簡稱“省信用辦”)名義印發《安徽省守信聯合激勵對象名單和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管理制度清單(2018年版)》和《安徽省守信聯合激勵對象名單和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信息標準(試行)》,規范“紅黑名單”認定、發布、歸集、共享和退出等工作。省民政、人社、稅務、海關等27個部門落實國家或省級“紅黑名單”制度,發布“紅黑名單”,實施激勵或懲戒措施,相關信息及時通過“信用安徽”網站“紅黑榜”專欄向社會公示。各市圍繞農民工工資、農產品質量安全、食品藥品等領域,建立“紅黑名單”管理制度,在信用門戶網站開設專欄,及時發布信息。
建立省級聯合獎懲措施清單。省發展改革委會同省有關部門及時轉發國家部委關于稅務、食品藥品、環境保護等36個重點領域信用聯合獎懲合作備忘錄,在此基礎上,結合《安徽省省級政府權責清單目錄》和《安徽省省級公共服務清單目錄》,以省信用辦名義編制印發覆蓋46家省有關單位,包含129條守信聯合激勵措施和221條失信聯合懲戒措施的《安徽省省級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措施清單(2018年版)》,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將信用信息查詢使用嵌入審批和監管工作流程,以及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各環節,實現“逢報必查”“逢辦必查”。
二、信用聯合獎懲系統基本建成
2017年,省經濟信息中心依托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建成聯合獎懲系統。系統已收錄聯合獎懲合作備忘錄36個,匯集46家省有關單位共350項獎懲措施,可為政務用戶提供聯合獎懲信息查詢、批量信息核查、嵌入式接口調用、信用信息推送等服務,支撐聯合獎懲的發起、響應、聯動和反饋。目前,系統已嵌入省網上政務服務平臺、省發展改革委綜合業務辦公系統,并為各市和省各有關部門提供聯合獎懲信息查詢和反饋接口。相關地區和部門在受理市場主體相關業務時,按照“應查必查”的要求,對列入“紅黑名單”的行政相對人依法依規實施聯合獎懲。截至目前,聯合獎懲系統已提供獎懲對象查詢約5.5萬次,接收獎懲信息反饋4432條。
2018年,按照國家要求,進一步推動省、市政務服務大廳接入信用平臺,將公共信用信息查詢嵌入網上政務服務運行管理系統政務服務事項,在各市和省各有關部門辦件登記、預審、受理、辦理、辦結等環節,系統可自動提示辦事主體是否已列入“紅黑名單”,同時提供在線實施聯合獎懲功能,并將實施情況及時反饋省聯合獎懲系統。
三、守信激勵產品積極創新
率先實施道德信貸工程。道德作擔保,誠信作質押。截至2018年10月,全省累計為各級“好人”發放道德信貸資金超過12億元,幫扶五千余名好人模范走上脫貧致富道路。
大力推廣“稅融通”業務。省金融、稅務等部門聯合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向依法誠信納稅的中小微企業提供一定數額的信用貸款或擔保貸款。今年1-10月份,全省發放“稅融通”貸款126億元。截至目前,累計服務企業7100家。
積極開發“信用貸”產品。亳州市藥都銀行開發了具有多種授信和利率定價模型、純信用、無抵押、無擔保的“金農易貸”產品,為本市戶籍人口提供線上自助借款申請、自動授信評級等服務,截至今年9月底,累計發放貸款362.45億元。蕪湖市創新建立“征信機構+銀行+擔保”的中小企業信用融資模式,截至今年11月底,累計為該市215家企業發放貸款約13.1億元。合肥市長豐縣開發針對誠信農戶、農企的易貸通、好人貸等金融產品,現已受理貸款1800余筆,累計放款超過9億元。
此外,有關地區和部門也在“信易批”“信易游”“信易行”等“信易+”產品開發方面積極探索,守信受益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
四、重點領域失信聯合懲戒舉措逐漸顯威
省發展改革委在委綜合業務辦公系統中嵌入信用核查功能,對項目審批、資金安排事項開展強制性信用核查,對嚴重失信主體實行“一票否決”。
省高院、省發展改革委聯合推動省各有關單位將失信被執行人信息查詢嵌入各項業務流程,對失信被執行人實施常態化聯合懲戒。截至2018年11月底,全省法院累計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38.62萬人次,9.15萬余名被執行人因受到信用懲戒,主動履行債務或與申請人達成執行和解。
省稅務局對重大稅收違法案件當事人,在28類領域實施19項聯合懲戒措施;將D級納稅人列入重點監控對象,提高監督檢查頻次。 2018年前三季度,累計實施聯合懲戒15.64戶次。
省市場監管局累計將存在住所失聯、未公示年報、公示信息隱瞞真實情況等情形的21.4萬戶(次)企業列入企業經營異常名錄,將符合相關規定情形的31573戶企業列入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在省級商標品牌認定和馳名商標申報時,通過篩選分析企業信用信息,將48家存在弄虛作假、不守信以及違法行為的企業排除在外。
省發展改革委、省高院會同各市于2017年和2018年共組織開展了兩輪政府機構失信問題專項治理,累計有170起案件納入專項治理范圍,所有案件均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治理,案件主體從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中予以屏蔽或撤銷。此外,有關部門聯合開展涉金融、電子商務領域失信專項治理,加強“黑名單”公示,加大聯合懲戒力度,督促失信主體限期整改。
各市以及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廣電局、省林業局、合肥海關等部門也在積極推進本地區、本行業聯合懲戒工作,“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信用懲戒大格局逐步構建。
五、信用修復工作探索推進
2018年5月,省信用辦印發《2018年度安徽省誠信教育培訓計劃》,推動各地、各有關部門對失信主體加強誠信教育培訓。各市按照部署,制定培訓計劃,對列入黑名單和重點關注對象名單的市場主體、法定代表人及涉嫌嚴重失信個人的加強信用修復教育培訓,引導市場主體及時糾正失信行為,樹立誠信意識。省、市信用網站均已設立“信用修復”版塊,及時受理市場主體信用修復申請。
安徽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聯席會議辦公室
安徽省公共信用信息服務中心
原標題:安徽省深入推進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