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今天上午召開的“輝煌40年——宣城改革開放發展成就系列新聞發布會”之城市建設發布會,介紹了改革開放以來宣城市區城市建設的變化。
據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初,宣城地委、行署由蕪湖搬遷宣城。1987年,建成區面積才達到6.5平方公里。2000年撤地建市之后,宣城進入了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的一個階段。2017年建成區面積已達58.4平方公里。據規劃,到2030年,宣城城市人口規模為100萬人,用地規模為100平方公里。
1987年底宣城城區修整和新建街巷32條,總長3.13萬米,擁有城區道路40公里。從“十一五”起,宣城城市道路建設進入快車道,確定了“三環八射”的道路骨干路網建設思路,到十三五更提升為“四環十二射”。2018年9月通車的宛陵路和年底即將建成的水陽江大道閉合段北段,將圓了廣大市民多年的“一環、二環夢”。
1978年以前宣城市區僅有8條下水道總長為4329米,到1999年擴展到21條,總長為14860米。截止2017年底,全市排水管道總長度更是達到了843.91公里。
改革開放初宣城城區實有房屋面積179.5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98.4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6.4平方米。2000年以來,住房和房地產市場經歷了起步、發展和高速增長后,步入平穩健康發展階段。至2017年年未,宣城市區實有房屋建筑面積約2420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約1550萬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積增至37.9平方米。
到2017年底,宣城市區綠化覆蓋面積已由1991年的88公頃上升至4230.01公頃,園林綠地面積已由1991年的26公頃上升至3943.5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