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1 月13 日一大早,靈璧縣靈城鎮山橋村婦女劉月珍,像往常一樣趕到村里的“扶貧工廠”。最近,她和姐妹們忙著趕制一批服裝。
“每天工作8 小時,每月至少掙2000 塊,一年下來能掙2萬塊呢!”在家門口上班,不僅讓劉月珍穩定脫貧,也改變了她的精氣神兒,“鄰居都說俺比以前愛笑了。”
“上有老、下有小,離不開家。”劉月珍說,縣里為貧困戶建檔立卡時,不僅登記家庭人口、土地、房子等信息,還詳細了解了每戶致貧原因、幫扶需求。“俺就想守家帶地干點啥,沒想到,去年村里建起服裝‘扶貧工廠’,30 多個姐妹來到廠里上班。”劉月珍工作的地方是靈璧建設的貧困村“扶貧工廠”。
在脫貧攻堅道路上,出門就業漸漸成為當地群眾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然而,外出務工又造成留守婦女、老人等半勞力、弱勞力,他們要照顧老人、孩子、午收秋種,離不開家而農閑時間又多,想就業卻找不到門路。
為破解這一難題,靈璧縣委、縣政府立足當地資源,因勢利導,激勵在外務工經濟能人返鄉創業,政府出資積極創辦“扶貧工廠”,為貧困群眾搭建就業脫貧“舞臺”。目前,該縣73 個貧困村已建設完成扶貧工廠,還有非貧困村的“扶貧工廠”正在建設中。“扶貧工廠”大大促進了農村留守婦女、老人等半勞力、弱勞力居家就業。
靈城鎮山橋村村民汪正碧老人60 多歲,是山橋村“扶貧工廠”保潔員,月薪800 元,閑暇之余還可以在工廠干干手工活,每天能掙30 元。“現在想想都不敢相信,60 多歲的人了,還能工作,一月還能掙1000 多塊錢工資。”汪正碧老人笑著說。
據悉,靈璧縣共有73 個建檔立卡貧困村。“扶貧工廠”建設堅持“ 一村一品”“ 一村一策”,所有權歸村集體所有,“扶貧工廠”所產生的效益,用于村級扶貧事業和公益事業的發展。對已建成的“扶貧工廠”,由村自主使用或招商使用,切實發揮“ 扶貧工廠”的作用。
有勞動就業能力的貧困戶和“扶貧工廠”簽訂勞動合同,按月發放工資。貧困村對“扶貧工廠”的土地、廠房租賃所得收益除去管理等費用后剩余資金作為村集體財產,村級拿出一部分資金設置公益崗,如保潔員、“三留守”關愛員、扶貧政策宣傳員等,以此增加貧困戶收入。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脫貧攻堅以來,靈璧縣堅持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準病根兒,因人因戶因村施策,出實招、見真效,既讓群眾脫得出,又要讓群眾穩得住、能致富。
許聰鄧朋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張濤 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