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皖江在線報道 近日,首部中國城市創新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創新競爭力發展報告(2018)》發布。藍皮書從創新基礎競爭力、創新環境競爭力、創新投入競爭力、創新產出競爭力、創新可持續發展競爭力五個方面構建中國城市創新競爭力指標評價體系,對我國274個城市創新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分析,馬鞍山市排名全國第67位。
“城市創新競爭力位居全國前列的背后,是馬鞍山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把科技創新視為加快轉型發展第一動力。”市科技局負責人表示,近年來,馬鞍山市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在創新領域由“追趕”逐漸變為“并跑”甚至“領跑”,先后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創新驅動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加速器”“主引擎”。
持續完善創新政策,營造優質環境
近年來,馬鞍山市在戰略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在政策層面打好“組合拳”,在操作層面組織實施一攬子政策措施,先后出臺《馬鞍山市扶持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科技創新券實施管理辦法(暫行)》《市科技“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今年又新出臺《支持企業自主創新若干政策》,形成了從創新源頭到成果產業化的“1+N”科技創新政策體系。
企業要壯大,資金是陽光雨露。馬鞍山市強化政策落實為企業創新發展減負,開展2018年市科技創新政策兌現工作,共兌現796項、8837.17萬元。申報省科技創新政策兌現項目147項、資金3807.2萬元。332家高企2017年減免所得稅3.8億元;429家企業、741個研發項目加計扣除減免稅額2.66億元。大力推進科技保險與專利權質押貸款,今年共24家企業投保科技保險,保額達33.4億元,10家企業申辦專利權質押貸款1.007億元。
穩步提升創新能力,注入發展動力
有這樣一組數字,2011年以來,全市共獲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75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專利申請和授權年均增幅40%以上。今年1-9月,全市有效發明專利4396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9.31件,均居全省第3。技術合同交易市場日趨活躍,今年截至10月份完成9.37億元。碩果盈枝的背后,是馬鞍山市全力推進科技創新工程取得顯著成效。全年培育87家企業申報市科技“小巨人”企業。今年全市共有42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國家科技部備案,新認定市民營科技企業37家。
創新,是企業應對市場競爭的不二法門,也是新常態下“穩增長”的寶貴財富。今年上半年驗收的首批36家科技“小巨人”企業,2017年實現銷售收入42.77億元,較2015年年均增長29.04%,3年培育期內新增授權專利786項,其中發明專利87項。
不斷優化創新平臺,助力企業發展
創業創新也需要“借船出海”。馬鞍山市與清華大學共建產學研合作辦公室,與上海交大、南航、合工大等20多所知名高校保持密切聯系,先后組建了安工大信息技術研究院等12家產業技術研究院,實現縣區、開發園區全覆蓋。慈湖高新區與中科院過程所簽訂協議共建中科戰略新材料科技園及創新平臺,已促成2個重大創新項目在馬鞍山市落地。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馬鞍山市今年新組建院士工作站3家,累計組建省級院士工作站15家,柔性引進院士21名。累計招引培育44個市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184人,扶持資金累計1.68億元,其中8個團隊入圍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全市現有各類研發平臺682個,其中國家級14個、省級121個。引進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12家,院士工作站15家,博士后科研(流動)工作站27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8家。全市現有科技企業孵化器13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4家;眾創空間26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5家。(記者鄔剛 通訊員王亞夫)
原標題:首部中國城市創新藍皮書出爐 馬鞍山躋身中國城市創新競爭力百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