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安徽日報訊 日歷翻到11月,不少消費者已經準備開啟“剁手模式”“數學學霸附體模式”和“定時搶搶搶模式”。線上線下,各種“限時搶購”“好貨直降到底”“突破底價”“虧本大回饋”的廣告標簽,也讓大家“蠢蠢欲動”。但在一些看似巨大的優惠背后,卻隱藏著不少“消費陷阱”,大家任性“剁手”的同時,別忘提高警惕。
【“定金”“訂金”要分清】:今年“雙11”,不少商家推出了各種“預售”商品。然而,“預售”背后卻隱藏著不小的“陷阱”,有些商家玩文字游戲,刻意混淆“定金”與“訂金”。一般來說,“定金不退,訂金能退”,而“雙11”預售商品中需要消費者支付的基本上都為“定金”,而非“訂金”。如果消費者在支付尾款前不想購買了,則定金不退還。如果消費者想要退定金,就必須將商品的尾款支付完畢后,再申請退款才可。
【“先漲價后打折”有陷阱】:一些不良商家為了制造出“雙11最低價”的氛圍,有時候會先漲價后降價或打折,加之活動期間,各類電商采取秒殺、讓利、贈紅包等促銷手段,很容易讓消費者沖動消費。對此,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面對商家五花八門的促銷,需保持清醒,貨比三家。對于心儀的商品,應提前關注平時銷價,再與“雙11”價格進行對比,確認是否真的降價。對于先漲價后降價的行為可保留截圖向平臺和監管部門舉報。
【紅包優惠券使用暗藏門檻】:預售紅包、定金翻倍、購物津貼、滿減紅包、疊加優惠券……各類優惠看似五花八門,但在使用的過程中卻發現“暗藏門檻”,要么不滿足優惠券使用條件,要么該商品不參與滿減。因此,消費者在領取各類紅包及優惠券時需看清使用規則,并提前向客服咨詢清楚是否存在使用門檻,避免出現滿減不減、優惠券不優惠等情況。
【線上線下同款商品不一樣】:近年來,在電商促銷中,線上線下存在差別供貨問題,而專供線上銷售的商品被稱為“電商專供”。這讓消費者很難真正比價獲得實惠,同時也被“專供”商品耍得團團轉。 “電商專供”商品與實體店銷售的產品看似一模一樣,仔細看會發現顏色、內件配備或某些功能存在差別,購買時要注意。建議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仔細鑒別,并留存與商家的聊天記錄等,以便日后維權。
【中獎退款等詐騙防不勝防】:“雙11”電商大促期間往往是網絡詐騙高峰期,各類詐騙如釣魚木馬、中獎、退款、貨到付款、秒殺等詐騙均讓消費者防不勝防。因此建議消費者不要點擊不明鏈接、不要向陌生人透露個人信息、不輕信退款及中獎電話,對于貨到付款的要先驗貨再付款。(記者 何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