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晨刊消息 今年11月11日,“雙十一購物節”將迎來第十個年頭。雖然離“買買買”的雙十一還有一個月,但預售已經開始,不少消費者按耐不住購買欲望。去年的預售遭到不少消費者質疑:預售方式太燒腦、預售定金不能退……今年,消費者會怎么看?該注意哪些事項?
預售真的能省錢?
雖然離雙十一還有一個月,但打開購物網站,不少商品已貼出“雙十一預售”的標簽。記者了解到,早在2015年的雙十一,就有商家開啟預售模式。這幾年,預售提前、范圍擴大更是催促著消費者提前進入“買買買”的節奏,“定金膨脹”“折扣”“紅包”這些醒目字眼疊加在一起,激起眾多消費者的購買欲。
“很多商品的預售價確實比平常要低,而且預售期間還有各種紅包券、滿減券,看著確實心動。”市民胡莉表示。記者注意到,不同于往年,今年購物網站上還出現了不少專門提供預售優惠券的商家,價格低至1分錢,即只需花1分錢,便可領取預售期間不少店鋪5元、10元或其他價值的優惠券。胡莉表示:“按照商家的規則,消費者要先交付定金,通過定金膨脹或者紅包優惠,最終能便宜不少錢。比如說一套800元的護膚品,定金是100元,但是100元可以當做150元用,再加上店鋪滿500減10的優惠券或者其他紅包,實際上省了近200元。”
采訪中,也有不少消費者認為,商家“預售”搞很多“花樣”,其實價格并不比平日劃算,而且各種紅包、滿減更是燒腦。去年雙十一,市民姜先生買了一臺吸塵器,按照規定,他先交付定金100元,定金膨脹后抵扣140元,付尾款時使用商家紅包券還能再優惠50元,原價599元的吸塵器最終到手價為409元。“當時覺得賺到了,到了12月,我有個同事說也想買一臺,我上網一查發現,同一家店鋪的同款吸塵器,只售368元。事實上很多店鋪預售降價只是一個噱頭,而且各種膨脹、滿減看得人頭暈目眩,所以今年的雙十一預售我是不準備參加了。”
預售款的定金能退嗎?
采訪中,有幾位市民告訴記者,一直以為“預售”是提前銷售,即提前購買發貨的意思,但參與了才知道,這只不過是商家的一種促銷手段,實際發貨時間仍要到雙十一。記者搜了幾家預售店鋪發現,這些店鋪都標明先付定金,再于11月11日至12日支付尾款,付尾款7天后發貨。市民程小姐告訴記者:“本來以為預售能提前發貨,誰知道還是要等到雙十一,雙十一物流爆倉,發貨本來就慢,去年買了一件衣服,隔了半個月還沒發貨,決定退貨時發現,先付的120元定金不給退,真氣人。”記者了解到,如天貓預售活動規定,參加預售活動的買家支付定金后如因非賣家責任而未如期支付尾款,定金概不退還,但買賣雙方協商一致的除外。而在支付定金的頁面上附有“我已同意定金不退等預售協議”的勾選選項,若不勾選,消費者將無法購買預售商品。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樣的問題困擾了不少消費者,市民于洪說:“定金不給退是不合理的,但面對這樣的‘霸王條款’,我們消費者卻束手無策。”
記者了解到,2017年3月15日,《網絡購買商品七日無理由退貨暫行辦法》實施,其中規定,預售商品享受“七天無理由退貨,預售款(訂金)可退”。不過對此淘寶等平臺表示,預售商品的預付款屬于“定金”而非“訂金”,定金屬于《擔保法》范疇,如果交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債務,就會喪失定金。
“買買買”要擦亮雙眼
今年32歲的孫若惠在網上經營了一家母嬰用品的店鋪,已經參與了三年雙十一活動的她對“預售”有著自己的看法,她表示:“其實雙十一預售,只是想讓消費者提前下單商品,來減輕我們從供應到支付再到物流的壓力。伴隨著物流越來越便捷,網絡越來越發達,電商平臺的預售比例只會一年比一年大,各種預售的‘花樣’也會越來越豐富,促銷力度、手段都會更加吸引人,這就要考驗消費者理性消費的能力了。”
“市民要提高辨別能力,謹防虛假宣傳,很多購物平臺推出‘全年最低’‘搶購’‘狂歡節’等促銷預售活動,消費者要認真了解情況后再做決定,盡量選擇熟悉的商品下單,選擇有資質、信譽度高、交易量大、消費者評價高的正規的第三方電商平臺和官方網站。”相關部門表示,消費者應選擇安全的網購支付手段,如需在網上轉賬、充值、付款時,要盡量選用安全可靠的第三方支付交易平臺。最好不要在網上通過刷“二維碼”支付,以防不法分子盜取個人賬戶等信息。對于自己不熟悉的網站,不要輕易輸入銀行賬號密碼或者點擊賣家通過短信、QQ、Email等方式提供的交易鏈接,以免誤入“釣魚”網站。如果發生消費糾紛,消費者可先與經營者協商或請求第三方平臺協助解決,第三方平臺不能提供經營者真實情況的,必須承擔相應責任。消費者因網絡交易發生爭議的,可以向經營者所在地工商部門投訴,也可以向第三方交易平臺所在地工商部門投訴。
□ 記者 李曉潔
原標題:雙十一預售:實惠還是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