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立昇 文/圖
“奇、絕、文!”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單德啟用了這三個字來概括贊譽萬二村。國內(nèi)很多專家學者考察萬二村時,看到這個氣勢恢宏的石頭山寨都深感震憾,無不盛贊村民們的智慧與精神。
萬二村位于皖浙1號風景道歙縣境內(nèi)的昌溪鄉(xiāng)西南部山間,距徽州古城33公里、昌溪景區(qū)3公里,與新安江山水畫廊、陽產(chǎn)土樓等景點毗鄰。
乍見“徽州的布達拉宮”——萬二,有“初見是驚鴻一瞥 南柯一夢原是你”的驚詫。相對隔絕的環(huán)境,使這里似乎一切都是從前的模樣,仰望良久,繼而急迫地要走進她。
萬二村的布局與建筑極有特色,用青石板手工壘砌成的石磅與階梯,有一種原始滄桑的質(zhì)感美,令人震憾,階梯呈“之”字形自下而上延伸,攀行其中,數(shù)米就拐彎,每一處拐角處就有一支街橫向延伸至一排排民居前,縱橫的青石階梯像血管一樣連通了家家戶戶,看來“萬二十八街,除了屯溪街,就數(shù)萬二街”這句順口溜是有來由的。
村寨依山而建,有粉墻黛瓦磚砌的徽派民居,有取紅壤木材筑成的土屋,層層疊疊,鱗次櫛比,布局井然有序。村中間大部分房屋的門朝向一致,一排排參差并列,村外圍也有一些單獨院落的房屋。整個村落處于群山懷抱之中,顯得安祥寧靜。
萬二村古時有很多在外經(jīng)商的富賈,因此即便是在石頭山建房,成本極高,運輸極難,卻也把房子建得宏偉氣派,高的有三層、四層。幾乎每座老屋門檐、窗沿上都有著栩栩如生的壁畫,以儒家思想和喜慶祝福為主要內(nèi)容,以工筆帶寫意為技法,描繪在徽州古民居的屋檐下、門樓上,和徽州三雕“石雕、磚雕、木雕”一起,堪稱墻壁上的“敦煌藝術(shù)”。
村內(nèi)有兩座并列于街上的古祠,分別是王氏宗祠(永慶堂)、王氏支祠(積述堂),古祠建于清朝雍正年間,經(jīng)村民的世代維修,現(xiàn)仍保存完好。
萬二村村名的由來別有趣味,據(jù)傳,霞坑鎮(zhèn)洪琴村王姓族人在萬二搭建茅舍,后人丁興旺,取名“王村”,后汪姓人遷到這里,想改為“汪村”,為了兩姓之間能和諧相處,當時村中德高望重的王汪兩姓族人經(jīng)協(xié)商,一致同意將村名取“王”與“汪”的諧音,命名“萬二”村,王、汪兩大家族從此得以相安無事,和諧相處。后有吳氏來到萬二,萬二村由此形成王、汪、吳三姓聚族而居的山地村落。
從明代末年以來,一代代萬二人在此繁衍生息,最鼎盛的時候有一千多人口,燈火數(shù)百家,炊煙裊裊起,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深山里的古老萬二街,還有一些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小吃,有采用山上木本植物的莖葉“觀音草”手工加工成的觀音豆腐、有散發(fā)著泥土氣息的芋頭煮烹炸炒等各種方式做出來的美味、還有煎油粿及用山芋等鄉(xiāng)土食材制做的各種煎煎菜……
古村四面環(huán)山,古樹修竹,形成天然的防風屏障。古村的特色建筑與連綿起伏的山巒、晨曦變化莫測的云霧,構(gòu)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山居畫卷。
萬二被人稱道還有淳樸的民風,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中,會感受到一種濃濃的親和與純良,遇見村內(nèi)男女老少,臉上總是掛著憨實的笑容,對外來者沒有抵觸防范之意,就連村內(nèi)的狗也是特別的溫順。凡是到過萬二,便是一眼千年,念念不忘,關(guān)于萬二的記憶也是蕩漾著古樸與純良……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