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2月13日,安徽省統計局局長吳勁松在“輝煌40年——安徽改革開放發展成就”發布會上通報了一組讓人振奮的數字,改革開放以來,安徽經濟增長49.8倍,人均GDP增長了36.9倍……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我省已實現由低收入水平躍上中等收入水平的行列。
GDP增幅高于全國水平
1978年,全省生產總值僅114億元,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于1985年、1993年、2000年、2007年、2012年分別比1978年翻了一番、兩番、三番、四番和五番,2017年達2701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78年增長49.8倍,年均增長10.6%,增幅高于同期全國1.1個百分點。人均GDP于2007年、2010年、2013年、2017年分別突破1萬元、2萬元、3萬元和4萬元,2017年達到43401元(折合6428美元),比1978年增長36.9倍、年均增長9.8%。
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我省已實現由低收入水平躍上中等收入水平的行列。
四大件年總產量破億臺
40年來,我省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工業經濟體系。改革開放初期,我省是工業基礎薄弱的農業大省,國民經濟中農業占比近50%。40年里,我省堅持深化改革、強化頂層設計,不斷探索適合我省的工業發展路徑,鞏固提升傳統產業,工業經濟突飛猛進。1978~2017年,三次產業結構由47.2:35.5:17.3調整為9.6:47.5:42.9,二、三產業占比明顯提高。
工業生產能力顯著提升,目前我省家電“四大件”年總產量突破億臺(套),電冰箱產量自2007年以來連續11年居全國第一、洗衣機自2015年以來連續3年居全國第一、空調自2009年以來連續9年居全國第二,全國每三臺冰箱、每四臺洗衣機、每五臺空調就有一臺是“安徽造”。
合肥成為全國鐵路樞紐
40年里,安徽全省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年均增長21.4%,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基本建成。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鐵路營業里程由978公里增加到4275公里,增長3.4倍。合肥成為全國19個鐵路綜合樞紐之一,“米”字形高鐵網絡基本形成,實現了1小時到南京、2小時到武漢、3小時到上海、4小時到北京。“合新歐”國際貨運班列開通運營。公路里程由2.4萬公里增加到20.3萬公里,增長7.5倍,其中高速公路總里程達4673公里,“四縱八橫”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民航線路里程由480公里增加到9.9萬公里,增長205倍。
四分之一城鎮家庭有車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老百姓的夢想是家里擁有“三轉一響一咔嚓”(自行車、縫紉機、手表、收音機及照相機);改革開放初期,成功人士的標配則是“腰里別著BB機,手里拿著大哥大,屁股下坐著桑塔納”。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些都成了一去不復返的老黃歷。
2017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1192.6億元,是1978年的234倍。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由1981年的60.5%、61%下降到2017年的32.1%和33.5%。城鎮每百戶家庭擁有電視、空調、冰箱數量由1985年的7.3臺、0.1臺、4.1臺增加到133.8臺、164.6臺和100.2臺,家用汽車由2000年的0.7臺增加到28.6臺。
40年來,老百姓的錢袋子越來越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1年的425元增加到2017年的3164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46元增加到12758元,分別增長73倍和51倍。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趙明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