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沿環湖北路行駛,跨過南淝河大橋,水天之間,一片廣袤的灘涂漸漸映入眼簾。北依沙河、西靠南淝河的十八聯圩生態濕地規劃總面積27.6平方公里,是環巢湖重要濕地。8月16日,記者來到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的十八聯圩。盛夏時節,濕地岸畔的蓮花、美人蕉長勢正好。離岸登舟,沿著10公里航道前行,參訪團成員得以縱覽濕地生態修復工作成果。
“十八聯圩是南淝河的旁路凈水系統,南淝河水進入十八聯圩后,經過沉淀、多重凈化,再泵入巢湖。其中關鍵就在‘循環’兩個字——水體被循環處理,各類凈水設施循環利用,最終改善的是巢湖水生態循環系統。”合肥十八聯圩生態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工作人員李菊玲說。
船往前行,一座半個足球場大小的小島——“生態滲濾島”相向而來。曾經的十八聯圩是肥東縣的一片漁場,底泥氮磷元素嚴重超標。自2018年起,十八聯圩開展濕地分期建設,工程團隊創造性地將生態負擔嚴重的底泥就地轉化,建成“生態滲濾島”。島下用工程樁固定底泥,島上種植水杉、烏桕等植物,使其根系逐步吸收底泥中的氮磷元素,同時為各類生物提供了棲息場所。
如今,30多座“生態滲濾島”錯落分布在十八聯圩,彼此相互串聯,宛如為濕地戴上一條“翡翠項鏈”。據介紹,目前十八聯圩濕地已調查到鳥類190種,新增鳥類127種。隨著東方白鸛、黃胸鹀、青頭潛鴨等珍稀候鳥紛紛來此棲息,濕地管理機構加強了鳥類棲息地營造,種植了桃樹、柿樹、無花果樹等鳥類食源性果樹12000余棵,對濕地內種植的水稻保留一部分不收割,為鳥類棲息繁衍提供充足食物。
李菊玲介紹:“在前期生態修復工作中,濕地選用的是蘆葦和雜交柳等水生植物,之后才意識到蘆竹的根系更發達,固土性更好,作為多年生植物,它生命力頑強,每年收割的秸稈還能用來發電,是妥妥的‘循環作物’!”
一桿桿挺立的蘆竹如同一個個筆直站立的衛士,守護著濕地內的“生態滲濾島”。通過內源污染分級處理技術、生態滲濾島技術、棲息地與食物網構建技術等生物修復手段,當前,十八聯圩濕地日均凈化南淝河水量約40萬立方米,消減氮磷入湖污染30%以上,成了“巢湖之腎”。今年4月,十八聯圩濕地修復三期工程成功入選“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行動案例并向全球展示。
“如此大的水域面積,如此多的凈水植物、鳥類食源性植物……十八聯圩生態濕地的日常養護成本不會小吧?”船上又有記者拋出了問題。
“我們正考慮適度開放濕地旅游,并將濕地內種植的2000多畝生態水稻推向市場,以可持續的經營性收益覆蓋部分養護成本。”李菊玲說。
作者:本報記者 馬榮瑞
《光明日報》( 2024年08月24日 03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