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光明日報記者 李 宏 張國圣 黃漢鑫
在重慶東南部,武陵山脈逶迤綿延,喀斯特地貌造就了武陵山區眾多的高山峽谷。幅員面積近2萬平方公里的渝東南武陵山區,孕育著豐富的自然遺產和少數民族文化,是重慶的少數民族集聚區,也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區。但座座大山形成的“與世隔絕”的天然屏障,也曾經長期阻礙渝東南地區的對外交流與經濟發展,使重慶武陵山區一度成為全國十四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
近年來,重慶加快渝東南武陵山區交通建設,完善高鐵、高速路網,立足西部陸海新通道,持續提升該區域對外物流樞紐基礎設施水平和能力。與此同時,當地各區縣堅持立足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稟賦,做大山地高效農業、做強山地特色旅游。通過政府搭建平臺、市場主體唱戲,借由交流活動、國際展會等渠道“走出去”“引進來”,渝東南武陵山區在全國的知名度有效提升,同時逐步實現與國際接軌,開放程度顯著增強。如今生活在渝東南武陵山區的群眾,正在共享對外開放發展成果,獲得感與幸福感越發增強。
通道提速造就“邊貿之城”
10月12日,滿載著手工燈籠年畫、文化用品、罐頭、鐵芯等商品的首趟西部陸海新通道(武陵山)班列駛出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在抵達廣西欽州港后,這批貨物再經海運最終抵達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通過此趟班列免去經由重慶主城樞紐的中轉環節后,秀山當地及周邊地區的電子產品、工藝品、紡織品甚至農特產品等貨物將源源不斷直接南下,出口至東盟各國。
“西部陸海新通道(武陵山)班列使大宗商品出口東南亞國家時間更短,成本大幅度降低?!毙闵娇h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雷鈞友說,自今年初以來,秀山出臺《秀山縣加快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五年行動方案(2023—2027年)》,持續發力西部陸海新通道東線物流樞紐建設,積極提升對外開放能力和水平。
伴隨著西部陸海新通道(武陵山)班列的開行,擴能改造后的渝懷鐵路秀山站貨場也正式投用。滿負荷運作情況下,該貨場每年可周轉集裝箱20萬標箱以上。在今年9月,從秀山發車的國際公路大通道順利打通后,跨境公路班車從秀山出發,通過瑞麗口岸直達緬甸仰光的時間縮短至4天,大大拉近了武陵山區到東南亞國家的時空距離。
“秀山位于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結合部,依靠17條武陵物流專線等長期積累的區域物流規模,具有輻射周邊20多個區縣(市)的潛力。”雷鈞友說,除了帶動周邊商品出口,從東盟各國進口而來的大宗商品,還能通過秀山物流樞紐進行分發,為武陵山區工業生產提供原材料支撐,可幫助企業降低綜合物流成本達15%、全程物流時效壓縮至20%。
未來五年,秀山圍繞西部陸海新通道規劃,將推進建設秀山(武陵)鐵公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等重點項目32個。
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成片梯田。譚華祥攝/光明圖片
搶抓西部陸海新通道東線建設機遇,與秀山毗鄰的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新建的保稅倉,近日也進入預驗收階段。投入使用后,不僅當地民眾將獲得東南亞熱帶水果、奶粉、啤酒等更多消費選擇,以酉陽茶油為代表的一批區域農特產品還將更便利地走出國門。同時,根據《重慶市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五年行動方案(2023—2027年)》中建設多層級物流樞紐節點體系的規劃,將同處渝東南的黔江區作為區域性物流節點加快設施打造,武陵山區的國際物流通道樞紐還將在未來進一步提質擴能。
“山里貨”走出國門成“搶手貨”
11月8日,走進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漢葭街道長灘社區8組,順山勢下行至一片平坦的槽谷,只見一面樸素的廠房水泥外墻上,赫然印著一行醒目的大字——“讓蘇麻走向世界,讓世界認識彭水”。
“蘇麻學名又叫紫蘇,在彭水當地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我們自古保留下來的武陵山脈原生栽培種,被譽為高山里的深海魚油?!硭K麻’也被認證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敝貞c市黔中道紫蘇種植專業合作社創始人李永均熱情地介紹說。
不大的廠房里,設備精準地挑選出不同品級的紫蘇籽,再歷經一道低溫壓榨的工序,一瓶瓶紫蘇油迅速走下生產線。紫蘇茶葉、紫蘇醬、紫蘇掛面……紫蘇竟在這村莊里變身為多種產品。
“十幾年前,紫蘇缺少商業開發,賣不上價,加上大量勞動力外出,種植面積僅剩2000畝。”李永均說,隨著紫蘇加工而成的功能食品逐漸受到消費者認可,合作社帶著周邊農戶一起擴大種植面積,并與各地醫科高校開展基因研究項目和生產技術創新合作。如今,不僅彭水全縣紫蘇種植面積發展至3萬畝,僅紫蘇油一條生產線,靠十幾個人就能做到產值3億元。
優良的品質、穩定的供應和潛在的市場需求讓紫蘇產品很快敲開了多個國家的大門。彭水自2014年便開始向美國出口紫蘇籽,并在隨后的幾年中,接連將紫蘇油和紫蘇葉銷往新加坡和韓國?!巴怃N的路越鋪越寬。今年11月初結束的廣交會上,我們又接到來自俄羅斯、法國、澳大利亞等國的訂購意向。”李永均表示,趁著這個勢頭,他還準備開發更多的紫蘇產品,帶動周邊農戶把武陵山里的珍品做成更大的產業。
在黔江區,經過20余年的發展,繭絲綢和蠶桑生物兩大產業集群正在持續壯大。2022年,黔江全區產繭7.42萬擔,已躋身國家10萬畝重點蠶桑生產基地區縣。
“以前,傳統生產方式的質量把控不夠精細,缺乏競爭力的產品也很難打開國際市場?!敝貞c雙河絲綢有限公司財務經理龔秋容說,在對接國際市場的同時,還要對接國際標準,這成為企業近年來重新打開局面的關鍵。
重慶酉陽縣苗繡工坊的繡娘們正在繡制新作品。邱宏斌攝/光明圖片
2019年開始,雙河絲綢依托黔江區有機桑樹種植基地、有機蠶繭養殖基地建設,取得了歐盟主導的全球有機紡織品標準認證,很快便獲得了意大利、斯洛文尼亞等國相關企業的認可。訂單蜂擁而至,甚至一些國際高端品牌公司代表也來到黔江洽談合作。去年,該公司所生產的一半蠶絲都用于出口,產值達到6500萬元。
這些年,不斷提質量、重創新、增亮點的武陵山農產品越來越多地走出大山,頻頻亮相國際展會,與國際銷售渠道搭上了線。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壯大黃精產業,開發出黃精面、黃精茶、黃精干等10余款主要產品。去年9月,通過2800余萬元的外貿合作協議,中益鄉華溪村的黃精面成功向美國、意大利、澳大利亞、南非等11個國家地區出口。立足平均800米的高海拔打造起來的“酉陽800”區域公共品牌,酉陽縣正以高標準生產推廣當地的優質高山農產品。隨著第一批柚子銷往歐洲,第一批酵素產品即將出口馬來西亞,第一批茶油對接上新加坡、菲律賓等國,酉陽高山里的土特產逐漸成了帶動鄉親致富、助力鄉村振興的“香餑餑”。
非遺文化閃耀世界舞臺
沿著酉陽縣酉州古城的磚瓦路拾級而上,路過一個個少數民族特色的民宿、茶館、餐館,終于來到一家名叫“酉州苗繡”的小店。店門裝飾樸素,進店一瞧,桌上大大小小的各式苗繡工藝品讓人驚嘆。
“來得正好,我剛準備給中國非遺館發這批貨,你們快來看看。”一進門,酉州苗繡市級非遺傳承人、酉陽子月苗族文化傳播公司創始人陳國桃便拿起一枚胸針展示起來。只見金屬胸針底座上鑲嵌著各式貝殼、瑪瑙、水晶和珍珠,但最惹眼的,當屬中間那熒光閃耀、好似點翠的花朵和蝴蝶。仔細一問,原來這便是用真絲做線的苗繡。
眼前苗繡琳瑯滿目,不僅有胸針,還有各式設計的耳飾、項鏈。但幾年前,陳國桃的工坊也多是生產苗繡屏風之類的大家伙,既費工時,銷路也不見好。
西部陸海新通道(武陵山)班列秀山至欽州段開通運行。付沖攝/光明圖片
2016年,一次歐洲巡展中的交流和學習,徹底打開了陳國桃的思路。她當即決定將傳統苗繡融合進小物件中,往更時尚、更生活化的方向改進配色、工藝和造型。最近幾年,她不斷參展、參賽,并通過各種外事和交流活動對外推介,陳國桃新設計的苗繡收獲了一片好評。
“太搶手了!”陳國桃欣喜地說,今年銷往新加坡和意大利等國的首批苗繡飾品供不應求。為應對明年即將到來的大批量訂單,陳國桃不僅已通過自己的公司培訓300多名繡娘,還準備充分對接酉陽當地1000余名掌握苗繡技藝的鄉村婦女,帶著大家一起做大這門既古老又新潮的生意。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經過千百年提煉升華,獨具特色的武陵山區非遺文化走向國際。這不,從小生活在武隆區仙女山上的楊興勇,也把川江號子喊上了國際舞臺。
在武隆的仙女山桃園大峽谷,以川江號子非遺傳承為主的實景歌會《印象·武隆》已在十多年間上演了3300余場,接待超過400萬名觀眾。每年約300天的演出日,主演之一的楊興勇少有缺席,他說:“號子、火鍋、棒棒,這些都是重慶特色的文化元素。我特別珍惜能將它們表演給遠道而來的游客的機會。”
偌大的觀眾席里,楊興勇時不時能捕捉到一些外國面孔。十年間,在受邀、出訪、參展的各種機緣下,《印象·武隆》的一眾主演也多次在泰國、越南、日本等國家展演、交流。洪亮的川江號子響徹國際舞臺。
“雖然有語言隔閡,但文化藝術沒有隔閡?!北硌葸^程中,外國游客和嘉賓常跟著演員一起律動,這讓楊興勇頗為振奮。今年旅游市場逐步回溫后,泰國、老撾的國際游客紛至沓來,并在網絡上曬出不少表演的短視頻。想到這,年過50的楊興勇依然鉚足了勁,興致勃勃地說:“希望未來有更多機會把我們的號子喊到世界各地去,讓外國朋友都感受到我們的勞動熱情和不屈不撓的精神?!?/p>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28日 05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