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選、切丁、去核、罐裝、封罐、殺菌……11月26日,記者來到宿州市碭山興達罐業食品有限公司,經過流水線上一系列步驟,黃桃、酥梨、櫻桃、葡萄、菠蘿等新鮮水果變成一罐罐可口的罐頭。這家以果蔬罐頭加工為主,集果蔬原料種植、國際貿易、制罐、馬口鐵加工與銷售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年綜合生產能力6萬噸,產品暢銷全國各省市,并出口到80多個國家和地區。
“從家到工廠只要10分鐘左右,每月收入三四千元,還能照顧家里,我非常滿意!”員工馮艷娟因為孩子上學負擔重,曾經也是貧困戶,如今不僅有了體面的工作,還有了穩定的收入,談到目前的現狀,掩不住滿臉的幸福。
“我們公司優先招收貧困戶、下崗職工,努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經濟收入。目前,10余個貧困戶在公司就業,月工資不低于2400元。”興達罐業副總經理尚帥介紹,該公司還以“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建成無公害水果基地2.4萬畝,實行最低保護價優先、優惠收購基地原料,今年已向1239戶貧困戶支付分紅資金約71.65萬元。
碭山,素有“世界梨都”“水果之鄉”的美譽,圍繞水果種植和生產,縣內初步形成了以水果加工產業鏈為紐帶的產業群,成為全國水果加工第一大縣。水果加工產業的勃興,不僅帶動了縣域經濟發展,更帶動了居民尤其是貧困戶增收。安徽梨多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林屯村結成“村企扶貧”模式,公司總經理段旭旭驕傲地說:“通過提供就業崗位、優先收購貧困戶農產品,我們公司已帶動 53 戶貧困戶摘掉了‘貧困帽’。”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在廣大農村地區,老年人、殘疾人群體是脫貧攻堅的重點,也是必須攻克的難點。一個個建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扶貧驛站,讓老年人和殘疾人群體實現就近就業,并獲得穩定的收入。
走進碭山縣朱樓鎮陳寨村電商扶貧驛站“菊姐殘疾人手工坊”,中國龍、孔雀、大象、發財樹、自行車……一個個由串珠、銅絲、鋁絲編織的工藝品復雜精美、栩栩如生,令人難以相信它們竟是出自殘疾人之手。
手工坊負責人楊秋菊2015年返鄉創業,立志帶領鄉親們用巧手編織自己的“幸福夢”。“手工坊員工主要以殘疾人、貧困戶、留守婦女為主,現有員工70人,其中殘疾員工30人。”楊秋菊說。
“現在手工坊能生產100多種各式工藝品,殘疾人用勤勞的雙手養活了自己,減輕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他們無論生活還是心里都充滿了陽光。”楊秋菊說。2017年,“菊姐殘疾人手工坊”被全國婦聯批準為“全國巾幗巧手脫貧示范基地”;2019年,楊秋菊獲得“安徽省巾幗建功標兵”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