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高平 光明日報通訊員 田鳳元
“時代新風傳佳音,黨風正、民心順,不忘初心扛使命……”伴隨著村民合唱團的引吭高歌,深秋時節,走進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金河鎮曙光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條寬敞平坦的道路,一座座整潔美麗的院落……
從生活環境開始
金河鎮曙光村位于呼和浩特市區西南方,距市區約10公里。全村共有310戶,總人口935人。走進村民孫三九的家,寬敞整潔的院落栽滿花草樹木,嶄新明亮的三間磚瓦房排列整齊。孫三九坐在窗邊,連著屋里的WiFi,用手機和在上海工作的小兒子視頻。老兩口每月能領到3000多元的養老金,再加上19畝地的收成,生活越來越好。“我們都是從苦日子過來的,現在的生活非常好,啥都不愁。”74歲的村民孫三九說。
作為自治區級環境創模達標村,村里對過去的“臟亂差”環境進行整治。垃圾歸類處理、道路硬化亮化、家家水沖廁所、綠樹成蔭的小廣場、村民在這里生活的充實、愜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2017年,村里給18周歲以上的村民全部繳納了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曙光村女55周歲、男60周歲的村民每月都能領到養老金。特別是2018年,全村216戶村民安裝了干凈衛生的水沖廁所,‘廁所革命’改善了人居環境,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數。”曙光村村支書高二忠說。
從生產改善尋根
曙光村真正走上發展的“高速公路”要從2000年算起。村民真正的第一桶金要從奶牛養殖業算起。曙光村依托伊利和蒙牛公司的奶源需求和村民的自身條件,加上種植的玉米和玉米秸稈能解決飼草料的優勢,人均年收入能達到兩萬元左右。
2007年曙光村迎來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村領導班子又為村民繼續謀劃致富新路子,修建起厚墻體溫室300棟。由村民認領經營,戶均1棟,每棟大棚年均收入達兩萬元左右。依托本村大棚多的優勢,打造了蒙苗蔬菜專業化育苗基地。由于技術成熟、品種優良,所培育的種苗輻射呼市周邊,年出苗量在1000萬株左右,年銷售額達700萬元,壯大了本村的蔬菜產業優勢。
2019年曙光村產業再上新臺階。結合當下電商和“互聯網+農業”新發展趨勢,“正北方云倉”電商平臺在曙光村誕生。正北方云倉擁有近5000平方米的倉儲空間,與內蒙古15家知名食品企業和10家物流公司合作,存放商品500余種,是集第三方倉儲托管、代打包、代發貨、代收貨款等服務于一體的電商平臺。電商平臺的創立不僅激活了曙光村的新產業、新動能,同時也為曙光村的農特產品銷售提供了新路子,通過建立天貓、京東、拼多多、有贊等線上銷售平臺將農特產品銷售出去。
從精神和制度層面展現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曙光村民的物質生活好了起來,精神文化生活也鉚足勁兒走在前頭。近年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團結友愛,遵紀守法,鄰里和睦,子孝妻賢蔚然成風,2017年曙光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
村子最南頭坐落著文化大院,疫情前,每周二、四、六的晚上都會有村民聚集在這里排練。文化大院東側是村里新建的文化廣場,占地13000平方米,這里不僅設有籠式足球場,還有用于演出的大舞臺,廣場的東側還有一座水沖公廁。
曙光村里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完美融合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村民自發組建了各類文化隊伍,有廣場舞團每晚在小廣場舞動健身;有小劇團用當地“蒙漢調”歌唱黨的好政策,歌唱美好幸福生活;逢年過節,有150多人的秧歌隊在村里鬧九曲……
要問曙光村巨變的秘訣,村支書高二忠說:“簡單兩條——緊跟黨的富民政策和緊跟時代科技進步。這兩年村里的黨建工作也走在前列,效果巨大。”
曙光村給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給每位黨員制定了學習和工作制度,每位黨員包聯環境治理和化解矛盾糾紛等工作。黨組織對每名黨員進行監督,并把每名黨員學習、工作情況記錄在黨員積分管理記分冊中,到年底對每名黨員進行考核。
全村共有黨員35名,均在本村居住,且都能正常參加村內黨組織活動,全村無失聯黨員。“我是個外地人也是一名黨員,剛來這里做生意時,村里有黨員活動或者召開黨員會議時,他們都會讓我去參加,告訴我村里最新的政策,同時還會請農業專家對我們進行種植技術指導,后來我就把黨組織關系轉到了這里,這里的黨支部很有溫度,在這里干事也有勁頭。”蒙苗育苗基地負責人曹鵬告訴記者。
最得民心的是曙光村黨支部打造了“陽光三務”,將村里的黨務、村務、財務等各項內容全部公開并逐條上傳,村民在家用手機就能知道村里發生的一切事務,做到了真正的“陽光三務”,深受村民信賴和好評,跟著黨村組織奔小康的勁頭也越來越足。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01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