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小學四年級的夏天,父親趕集賣完新糧,破天荒地買回一臺可以隨時“生產涼風”的吊扇,我情不自禁地沿著村路大肆宣傳:“俺家買吊扇啦!”“鄉村新聞”甫一播報,小伙伴們便聞聲而來,他們隨我一起來到“事發地”,像燕子一樣圍觀我爸往屋頂的梁木上安裝吊扇。我代表小伙伴們采訪我爸:“吊扇費電嗎?吹出來的風涼不涼大不大?”我爸狡黠一笑:“當然費電,所以不到高溫天不要用。至于風涼不涼大不大,一會安裝好試試不就知道啦?”我和小伙伴們不明所以。當父親擰開開關,吊扇呼呼旋轉起來的時候,一股涼風自頭頂吹來,至于風力大不大,墻上嘩嘩作響的年畫早已給出答案。我和伙伴們擠在吊扇底下感受風的清涼,七嘴八舌地用有限的辭藻比較著吊扇吹出來的風與習習夜風有何不同,但誰都沒有說出所以然來。
由于我的大力宣傳加之小伙伴的推波助瀾,我家買吊扇的新聞很快家喻戶曉,左鄰右舍紛紛過來參觀,而開關吊扇向他們“展演”的任務成了我的專權。自從買了吊扇,原本喜歡在村路兩邊的柳樹下扎堆吃午飯的鄰居們開始端著飯碗到我家的吊扇下面同我們一起“共進午餐”。古時諸葛亮設壇作法巧借東風是為了幫助周瑜大敗曹軍,而今鄰居們過來“借風”,不過是想在炎炎酷夏享受一絲清涼。因為有了吊扇,我家逐漸成為第二個鄉村飯場。
我升入初中后,吊扇已經成為居家避暑必備神器,鄰居們不再到我家“借風納涼”扎堆吃飯,而父親緊跟時代步伐,又給家里添置了一臺可以自由擺動的搖頭扇。晚上父母睡在堂屋里的吊扇底下納涼過夜,我和弟弟則在臥室里的大床上享受著搖頭扇吹出來的絲絲清涼,新舊兩臺電扇齊齊發力,讓我們一家四口在盛夏時節安然避暑。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