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在休寧一所高中讀書,一個缸體以雪白的瓷釉為底色的搪瓷缸,整整地陪伴了我兩年。
當時,還處于改革開放初期,老百姓的生活過得還比較拮據(jù),我們這些學生也不另外。高一的時候,我們每周基本都要回家一趟。回家干嗎呢?拿米交食堂,拿菜回校吃,主要是為了填飽肚子。一個星期的菜,全裝在口徑有16厘米白色的搪瓷缸里。最常見的是腌菜干、梅干菜,這兩樣菜耐吃還不易壞。我家里當時條件還算比較好的,因為父母都是教師,算是商品糧戶,每月每人還有幾兩的肉票。有時腌菜干里加了一點肉片一起炒,梅干菜用肥肉熬好和五花肉一起燒,有了點葷味的腌菜干和梅干菜就不一樣了。菜的顏色就不那么枯燥,有了亮色,味道口感也發(fā)生了變化,令好多同學羨慕不已。比較要好的同學,也可舀上幾勺,分享一下,當時算起來也是“珍饈美饌”了。記得山區(qū)遠點的同學經(jīng)常帶干鹽漬菜,又黑又咸又干,可以吃上半個多月。
后來,我如愿地考上一所安徽的大學。一進學校,學長們好不熱情,幫忙提行李的提行李,幫忙報名的報名。老鄉(xiāng)學長更是對我無微不至,還帶我到學校一個小賣部買生活用品,搪瓷缸、熱水瓶、衣服架是當年我們的首選。飯點來到學校食堂,大家全用搪瓷缸打飯,打好后回宿舍路上邊走邊吃,成為校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直到現(xiàn)在我也沒弄明白,為什么我們學校男男女女,同學老師,清一色地用搪瓷缸。
跟著我?guī)资甑奶麓筛祝乙恢痹谛⌒囊硪淼厥褂盟y免還是有磕磕碰碰。每當不小心把搪瓷缸磕掉一塊白色的瓷釉,露出發(fā)黑的底色,如一塊黑色的“傷疤”,我好是心疼,仿佛傷的是自己。我喜歡用搪瓷缸裝豬油,喜歡滾燙的豬油倒進搪瓷缸發(fā)出“滋啦”的聲音。
現(xiàn)在的屯溪,好多餐廳進行了復古風的改造,不僅裝飾上突出徽州特色,連茶具也進行了改變,由原來的茶杯變成了搪瓷缸。喝著帶有板栗香的綠茶,沁人心脾。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