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字亭
惜字有儒風,不只惜字,實乃惜心,又有佛家心思。
亭子建于光緒八年,童年每次從亭下路過,常有一番懷古。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王璨登樓而傷客心,我因惜字亭而知古為之古,今為之今。如今以字為業,或許皆是亭子間的文氣所賞賜。
惜字亭邊有小河,不知道流了多少年,水通財也通才,財源滾滾,才源滾滾,這是吉祥的亭子。有年清早,從亭邊經過,晨光淡黃,淡黃中有嫩綠,舊亭子越發如少女。情不自禁地懷古了。古也古得不遠,少年時光——
有年傍晚,從惜字亭邊經過,河水被染過色了,泛黃,流動的黃,晃得人恍惚。一抹陽光從刺槐的樹葉隙縫里射過來,照在古亭上,亭身仿佛火爐中的巨劍。頂端的方天畫戟遙遙而立,在夕陽下光芒四射,照亮了我的眼睛?;蛘哌@么說,夕陽將古老的亭塔鍍上一層金黃色,迷幻而輝煌。一只小花貓爬上了亭尖,仰天嘶叫,天空如發黃的紙冊,狗尾草勾勒其中,做著一天最后的眺望。
亭下如林下,人間煙火里,有幾分林下心緒最好。惜字亭下的林下心緒更好。
神馬峰
古南岳之西,岳西也。岳西東南為響腸,響腸之南是滸村,滸村之西有神馬峰。山極峻偉,近前時,越發硬朗雄渾,令人心驚。滿目蒼石草木,透著古樸與靈秀,薄霧淡淡繞在山間,太陽一照,越發顯得清奇。
沿山腳慢行,過青石鋪成的墁道,見一峽谷,便是馬寨溝。
入谷后,緣水上行百步,有石潭水平如鏡。幾只野鴨,撲棱一聲飛走了。兩片灰色的羽毛臨空而落,漸漸飄到水面,頃刻,被水沖走了,石潭復歸平靜。水深極,綠森森,寒氣透骨,人莫敢目視。旁有小道,極窄,只得貼壁而行,眼不下觀,徐徐挪步。
過石潭,路漸窄,峽谷逼仄,無法再上。于是返回登山,山極陡峭,拽小樹雜草,手腳并用,一步步上爬。來到山腰,山勢至此略略一緩,凹進些許。有三個大洞,上負絕壁,隱于山嵐。這是舊時匪人躲避官府的場所,荒亂一片,然石桌、石椅、石床猶存。百余年來,人跡罕至,洞內潮濕陰冷。
出洞右行,上行二十余米登至山頂。山頂上炮臺城墻遺跡猶存。清末時捻軍敗亡至此,以山為屏障,構筑此寨。狼煙已盡,昔人盡逝,一堆亂石無言。
下白龍川
天一生水,水潛白龍,白龍已乘仙風去,此地空余白龍川。
一帶清流,從峰嵐逶迤而來,經白龍川處,山突兀攔腰一抱,水硬生生瘦了。一架平板橋,丈余長,橫東西兩岸。橋下有壩,擋一山溪水。憑欄臨風,瑩瑩可視河底水藻。橋、水、樅樹、翠鳥、荊棘、野菖蒲、細浪、游魚,成一幅宋人工筆。
過橋,路旁俱是芭茅青石,穿行其中,到得川腳,撲面一涼。蟲聲如線,直鉆耳孔。順清流,踩石頭,踏白沙,攀樹枝,不多時已至川底。陡崖削立,蒼苔幽幽,石色昏暗帶些絳紅,像隔夜普洱茶漬。一河山水從崖頭倒灌而下,經巖石雜草的阻隔,落地時四散如斷珠碎玉,瀉入石潭。冰色的泉水切切地打在頭上,山之澗,水之湄,與天地萬物一同呼吸。
崖頭雜木倒映水面,潭底沙礫在黛青色的水波下漾著白光,疑為白龍遺下的鱗甲。抓一把沙,從指縫間悄然滑落。水涼極,一道寒意順著掌心輕輕流過,似能滲進肌膚。幾只鳥從頭頂飛過,其鳴反反復復,悠久不絕。水色清澄一如水晶,冉冉涼意透過身體,心事了然。
大麻魚驚躍水面,空谷傳音,格外清脆。
法云寺
去法云寺只有一條路。
細雨,如煙似霧。車行在濕漉漉的路上,飄飄忽忽,快得像水面上打漂的瓦片,夾路麥地與稻田瘋也似的往后退。
從三步兩道橋東轉,片刻光景就到了后沖。抬頭看見千佛塔立在山寺之間,腳下則是一方水。水中泊了幾只腳搖船,不時傳來男女嬉笑。一段湖光塔影,宛如畫中,仰俯賞玩,肺腑一清,心底便有點想喚出來。
踏著石階進寺了,一過燃香爐,烘烘的塵世就留在了腦后。
法云寺隱在青山綠樹中,又是雨天,行人格外少,偌大山寺只見我們一行身影。檀香燃燒的清香淡淡彌漫鼻息間。腳步放慢再放慢,生怕驚動了那一尊尊安詳的大佛。
法云寺以古塔得名,當地人因其地坐落后沖,也稱之為后沖寺。據說古剎初建于三國時,幾番戰火,幾番毀壞,只存幾座大殿,數間偏殿,一方塔而已。
千佛塔為樓閣式,形似寶劍,四方七層,高約三十米。塔基以條石砌成,塔內各層建有樓室,直至塔頂收封。每層外壁平均砌有四十個磚雕神龕,中有一大二小三尊佛像,計八百四十尊,加上塔內壁、外檐磚鏤佛像,全塔總計共有一千余尊佛像:尊尊佛像,神態各異,五官相似。
山寺左右景點甚多,龍角石、金龜馱告石、鯉魚石、蓮花石,不一而足。寺僧說當年地藏菩薩來至此地,以山石為道場,弘揚佛法,住有年余。臨去時,顯法裂石,痕跡至今猶存。跳上去拿眼脧那石縫,只見裂痕一分到低,心下有些駭然??傄尚倪@是石的暗道機關,興許哪天就會砰然合上,便不敢多待。
順山路上行過山崗,有仙人橋。說張果老曾騎毛驢在此經過,遂獲“仙人”美名。此橋丈長,從山溝上橫跨而過,乃一截自然弧形石,可謂是天生石梁。
小心翼翼地過橋西行,有一石府,傳說歷代仙人都在此修行成道,也以仙人二字冠名。洞口亂石嶙峋,只一線山泉瀠洄而出。那水晶瑩剔透,泉底沙石,明晰可見,忍不住抄起幾口山泉來吃了,入口清冽,甘美異常,一條冰涼的水線直通腹內,令人神情一爽。立在洞口,洞內魚蝦可辨,怡然歡游,來往敏捷,似與游者共樂。投一小石,魚蝦皆驚,倏爾遠逝,無跡可尋,只留下我等在洞口癡癡地發呆。雨突兀下得緊了,打在傘上隱隱有聲,暮色一點點地漫上來,只能原路返回。
回首一望,山寺朦朧,難尋其蹤,千佛塔立在暮色中頂風沐雨。
小石潭記
兩側峰巒束攏出一灣河流,水自山間淙淙而下,傾在石潭內,像條白練。巖石經山水千百年沖擊,磨洗得平整明潤如玉。
壁后有桃樹,虬枝似蒼龍懸空,花開得正好,燦若云霞。忽來一陣風,驚得枝丫一顫,幾片花瓣脫枝悠悠飄飛,輕悄悄落至水面,隨波旋流,蕩浮而去,幾尾小蝦尾隨其后,追逐良久。水明瑩泛綠淺,目力可達潭底,小石黑白灰麻,累累如卵似珠,游魚自適。掬水在手,洗過頭面,輕呷一口,水線滑過,身體清涼透明。
山中無他音,唯風聲水聲鳥聲。靜坐岸邊,一時松濤水流鳥鳴交相入耳。此地名為桃花潭,在岳西境內。
大孤寂
去司空山,夜行回客舍。夜氣上來了,霧氣上來了,夜氣與霧氣莫辨。月也上來了,肥碩豐滿的一輪月,掛在山頂。
月夜看山只有剪影,剪影巨大莫名,籠罩前方。山風微涼,吹來秋草枯萎的氣息,吹來白菜蘿卜的氣息。幾聲雞鳴自農舍而出,忽然覺得孤寂。一百年的孤寂,一千年的孤寂,一萬年的孤寂,億萬年的孤寂。滄海桑田,人生剎那,山影與月影不老。
迷霧
游明堂山,遇見極好的霧。霧似迷,迷如霧,迷霧也是霧迷。人在霧中行走,迷蒙中不知來路不識去路,隨腳而行,不知名堂,覺得處處都是路。山間松姿或虬虬或曲曲,長短濃淡不一,自有仙風,峰嵐隱隱如蓮花圣地。先聞人語,再見人影,近看彼此眉眼皆有露霧意,不禁相顧一笑。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