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去歙城,我會去斗山街上走走,去瞧瞧鬧中取幽的一口口古井,它們還是記憶中的古色古香。
這偌大的歙城,何止斗山街有井?街頭巷尾、深宅大院、尋常之家、深閨里都有井待我一一尋訪。單眼的、雙眼的、三眼的、多眼的井,或方或圓,歙縣城里有,城外的鄉村更有。但凡有村,必有井,歙縣那么多村,井的數量自然驚人。
睹物生情,感謝一口口古井,給予我的不僅僅是甘甜之水,還有一泓泓看似凝固的靜止,卻藏匿著積蓄的靈動。
我曾看到一口井上,橫著長條石,呈“日”字形。當地人說:“過日子唄!日子每天都是要過的,每天的日子不就從這口井開始嗎?”吃水不忘一口井,井就是“日”,“日”就是太陽,這是寧靜的積蓄。天上的太陽,每天東升西落,既給予萬物光和熱,又照亮了人們的心坎。地上的井,既滋養萬物,又是透光的鏡子。過日子,就應像井水一樣,雖看不見流動,卻每天都蓄滿水。
在歙縣,有這樣開鑿在大地上的水井,更有四水歸堂的天井,日光下清澈,藏匿黑暗。太陽是熟悉的,水井是普通的,卻折射著人生的哲理。
徽州人常把一口井,說成一眼井,這“眼”便讓我想到了眼睛,它是人類心靈的窗戶。水汪汪一口井,映著藍天白云,折射著市井人生的生活哲理。井欄質堅,井水柔和,井中藏乾坤,剛中蘊含著柔和。“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井欄光滑,但非圓滑,雖有棱角,但再硬之石,亦會被歲月磨平,只是時間長短罷了,對人處事應和諧共生。
歙縣的井,不僅是供人玩賞之“景”或日常生活所需,更是歙縣錦上添花的明鏡,折射著歙事“井然”,聚焦著歙縣的綠水青山,濃縮著歙縣文化的根深葉茂。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