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名曰“沖”的地方,總藏著些來頭與故事,遠如韶山沖,近若劉沖。滕家沖自然也不例外,雖非聲名震天,卻自北宋以降,便為人口耳相傳。
滕家沖坐落于青陽縣城東南。這處村落隱于兩山夾峙的山沖之間,地勢平緩,環境清幽,呈“太師椅”般的格局——兩山如臂環抱,村前良田舒展,水塘如鏡。古人謂之“前有罩,后有靠,左青龍,右白虎”,正是理想中的風水寶地。這里山勢不高,卻因群山支撐,讓小村有了剛健的骨骼;雖無大河纏繞,山溪卻格外眷戀,終日繞村流淌,恰似一首永不停歇的新河龍船調。
名沖必有名人相映。滕家沖正是北宋名臣滕子京的家族聚居地與歸葬之所。滕子京屢遭貶謫,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被貶至池州青陽任監酒,其間將父親遺骨遷葬于城南金龜源,又引族人遷居至此,終成滕氏聚居之地。他身后亦歸葬于此。據載,滕氏家族在此繁衍近千年,然清嘉慶年間(或說太平天國戰亂之后),族人盡數外遷,如今村中已無滕姓后人。
這段歷史的留白,總惹來無限遐想,但終究無人能解,只教人徒生“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的慨嘆。漫步村中,竹籬難掩盎然生機——豌豆、萵筍、洋芋綠油油、翠蓬蓬,玫瑰貼著竹籬肆意綻放,紅的、黃的、白的小花,仿佛從自然的桎梏中解脫,任性地開成了一座流動的染坊。
人靠衣裝,地憑人傳。走進滕家村,兩位古代名人的身影便會浮現。滕子京與范仲淹同登進士,私交甚厚。范仲淹曾為其撰寫墓志銘,去世后更致信青陽朱氏家族(或與其繼父家族相關),提及滕子京的離世。而村旁的“讀山”(今白云洞),相傳為范仲淹幼年讀書處,兩地相連,織就一條貫通古今的歷史文化長廊。
村名“滕家沖”沿用至今,滕姓族人卻再無蹤跡。站在滕家沖向北而望,318國道北側,金龜源抱珠墩的滕子京墓,恰似一枚巨大的歷史印鑒,將“滕”字深深烙進山水的骨髓,融入當地文化的血脈。那高高的墳塋,便是枚沉甸甸歷史印章,重重蓋在時代的犄縫里,真實得不容置疑。
請輸入驗證碼